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 必然逻辑与基本要求

【摘要】党内政治生态是由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党内整体政治环境,其形成与发展深受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及政治建设成效的影响。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我们党宝贵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复杂形势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注重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等实践路径,推动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关键词】政治生态 新时代 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党内政治生态是由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党内整体政治环境,其形成与发展深受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及政治建设成效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针对党内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明确将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

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科学发展,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精髓,又实现了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生态内涵丰富,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只有深刻感知和科学分析这些要素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联,才能科学把握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党内政治生态也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和发展状况,科学防控风险,采取相应举措,让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山清水秀”的良好面貌。

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遵循我们党宝贵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回顾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解决了党内缺乏组织规章和纪律要求的问题。党的七大提出了“三大作风”,有力推动了党内作风的优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以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监督。同时,通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党内涵养和培育清正、廉洁、朴素的良好风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解决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的难题,推动党内政治生态更加纯净清明。比如,印发《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制度。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设,让清风正气充盈于党内政治生态之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任务更加紧迫和重要。

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应对复杂形势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在民主决策环节,存在讨论不充分、集中不够的现象,个别党员干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避重就轻、畏首畏尾、敷衍塞责。同时,个别党组织因循守旧、方式单一,导致党内政治生活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方面,仍存在学习不到位、理解不准确等问题,进而引发执行偏差。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持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全面纠正各种不良倾向,切实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的清朗健康。

另一方面,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动荡不安,我国经济运行受到冲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增强抵御经济领域风险的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只有通过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才能有力抵制这些渗透的侵蚀。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此,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是讲求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综合分析、举一反三,使每项措施、每次努力都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敏锐洞察总体情况和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际问题,得出精准的破解之道。同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强调锚定目标方向。要通过锚定目标,找到精准发力的方向,引领党内政治生态朝着希望的方向变化和发展。

二是体现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按照设定的目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创造能够付诸行动的路径、载体和其他具有可行性的手段。这就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以科学的思维、踏实的作风、端正的态度、实干的精神,找准并解决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获取规律性认识,制定可行的解决之策。此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运用系统观念,多管齐下,整体推进,与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协同推进。

三是追求实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实效为着力点和归宿。我们党坚持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紧密结合,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落脚点放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放在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的结果上。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既要以实效为着力点,也要以实效为归宿。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在化解一次次矛盾、破解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二是各级党组织要以实效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评判标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重视决策的制定及实施是否解决了先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出实绩、出实效,并接受检验和评判,进而推动党内政治生态良性运转。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确保议事规则、民主程序、基本规范得到切实落实。要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评估审核、指导督查和问责追责,将其纳入到管党治党考核评定范畴,并形成长效化、常态化机制。此外,还要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经常使用、善于运用、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刀刃向内,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敢于批评他人,敢于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另一方面,要规范党的组织生活,认真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使组织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确保有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同时,要严明党的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敢于同一切违法违纪言行作斗争。

二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持之以恒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选择。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修订已有党内法规制度,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出台新的法规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将其纳入个人综合考核和党的建设考核中。要坚持内外相结合,既加强党内评估与考核,也注重人民评议、社会组织评价等外部评估;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统一,既加强对执行每个环节的考核,又从整体上考察执行效果,开展全程化评估;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既加强普遍性考评,又注重差异性、专门性考核。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的监督,强化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链条和监督机制。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协调,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注重党委巡视监督与纪委专责监督,切实做好党内法规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监督,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讲纪律、守底线,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三是推动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推动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需要强化教育引导。要坚持将党性教育、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初心使命教育与纪法教育相结合,强化党员干部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初心使命,修身立德,崇尚廉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要做到震慑、摸排、查处并举,加强对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的监督检查,对党内关系异化、违规违纪等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此外,要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使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力量,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四是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解决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应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要注重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各领域、各层级、各角度、各类别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载体、手段等,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发展,使之更能发挥效力、更具生机和活力。此外,还要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在党内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积极培育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文化,引领党员干部不断涵养清正廉洁的操守、克己奉公的境界、秉公用权的自觉,时刻警惕并坚决纠正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和行为作风上的陋习。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