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读懂“公仆”二字重千钧的责任,深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践行对下负责、为民担当的政治品格,把“公仆”二字刻在为民答卷上。
常怀为民之心。当权力的天平在手,只有将准星对准民心,才能校准方向。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民”二字:在帕米尔高原呼啸的寒风中,孔繁森用冻裂的双手将藏族孤儿的脚焐在胸口;在百坭村蜿蜒的山路上,黄文秀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录民情民意。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员干部当以民心为秤,深悟“权为民所用”的深意,政策制定时多听街谈巷议,民生工程里多思群众冷暖,服务窗口中多察群众眉宇。当田间地头的炊烟能飘进红头文件,市井长巷的呼声可叩响决策中枢,群众心头的期盼能成为发展的蓝图,权力的行使才真正成为民心的回响。
摒弃骄矜之气。党员干部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群众这本“无字之书”里,藏着治国理政的密码,基层这方“实践热土”中,生长着改革发展的良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与群众面对面坦诚交流,在实践中点对点、实打实查摆问题,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尺,少些“会议室里的规划”,多些“田埂上的脚印”,少写“材料里的成绩”,多记“账本上的民生”,在“接地气”中涵养“为民气”,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让治理效能更添厚度。
践行担当之责。从南湖红船穿越百年风雨,到改革开放破开时代坚冰,中国共产党巍巍巨轮破浪前行的舵盘上,始终刻着“担当”二字,那是万千党员干部以脊梁为桅、以初心为帆,在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的身影,更是用热血浇筑发展路基、以双手为民生开路架桥的精神图腾。担当二字,重逾千钧。既要“偏向虎山行”的胆魄,更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它体现在改革攻坚时“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显露于风险处置中“我在阵地在”的决绝,更浸润在民生改善里“润物细无声”的恒心。当党员干部学会把“工作计划”压在群众获得感上,把“述职报告”写在百姓笑脸上,“为官避事平生耻”就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训诫。
(作者:张越,浙江省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选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