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村来城往之走进云南:城乡共生的诗意实践

云南,这片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正书写着城乡互动的新篇章。从古村落的活化到旅居经济的兴起,从传统建筑的焕新到现代生活的融入,云南的城乡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通过“村来城往”的共生模式,将山水之魅转化为生活之美,让乡愁与未来在此交融。

1

 旅居经济:从“候鸟式迁徙”到“深度扎根”

云南的乡村正成为城市人群逃离喧嚣、寻找心灵栖居的“第二故乡”。依托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多元文化,云南打造了“避寒”“避暑”“康养”等特色旅居产品。例如,德宏芒市凭借20.2℃的年均气温,吸引北京游客李年夫妇从一周短居延长至两个月,融入本地早市与广场歌舞的烟火生活;文山六郎城村则以石斛康养为特色,游客可沿万米石斛长廊漫步,体验森林氧吧与星空屋,甚至将“半个月停留”变为长期旅居。

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下,云南旅居业态日趋多元:昆明古滇康养园提供“吃住行游”一站式服务,丽江以“体育+旅居”吸引高原训练爱好者,大理则通过“艺术家第二居所”聚集文艺创作者。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云南接待旅居游客193.5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六成,旅居客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建筑活化: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

云南的古村落与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乡文化交融的载体。丽江古城通过354座石桥与三眼井系统,将纳西族“山为筋骨,水为血脉”的营造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腾冲和顺古镇的青石巷陌中,中原院落与南洋风情悄然相融,深圳设计师刘谦打造的“幸福里”民宿成为“修旧如旧”的典范,带动古镇民宿增至500余家。

1

在保护与创新之间,云南探索出一条独特路径:建水朱家花园将中原礼序与边地图腾结合,红河州弥勒的“蚁工坊”以红砖堆砌出几何美学奇迹,而青年建筑师赵扬则在大理以“在地设计”理念,建造“不抗拒生活”的房子。这些建筑不仅是旅居者的诗意居所,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城乡互哺:资源流动与产业升级

乡村旅居的兴起,催生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新模式。城市资本与人才涌入乡村,激活了沉睡的乡土资源:曲靖土瓜冲村将77间老屋改造为民宿与咖啡馆,流转千亩土地种植金丝皇菊,打造花海露营新业态;普洱曼海村将废弃烤烟房变为竹编非遗展示中心,村民李成梅的“豆花小院”单日营业额超千元。

与此同时,乡村通过“村播小院”等创新模式反哺城市消费市场。昆明五华区的“村播小院”借助直播电商,两个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孵化出“云南小花”等本土主播,带动石林、西山等地复制这一模式。城乡间的产品、文化与技术流动,形成了“乡村提供场景,城市注入活力”的共赢格局。

未来图景:从“地理边疆”到“精神原乡”

云南的城乡共生实践,正从经济层面延伸至文化认同。旅居者从“游客”变为“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上海厨师纪小月夫妇扎根丽江白沙古镇,计划在三大古城开设餐厅;艺术家罗旭的红砖建筑群“东风韵”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全球目光。政府则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激活经营主体,推动“旅居云南”品牌化,如云南省文旅厅提出的“擦亮旅居品牌,让更多人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1

未来,云南或将成为中国城乡融合的标杆——在这里,古村落不是被城市化吞噬的“遗孤”,而是与现代文明共舞的“伙伴”;旅居不仅是短暂停留,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

1

手记

云南的“村来城往”,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城乡对立的传统叙事,以旅居为纽带,以文化为底色,让城市与乡村在对话中共同生长。当海晏村的落日为游客绘就梦幻图卷,当曼滩村的傣楼在保护中焕发新生,云南正以独有的诗意,向世界证明:城乡共生,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文/砚隐)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