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已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引擎。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系统的战略谋划主动融入时代变革,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一、强化战略认知,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变革方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正经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绝不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教育范式的深刻重塑。
人工智能引领教育体系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知识生产规律,推动教育目标重心、实践路径和场域结构的革新。一是教育目标重心更突出能力培养。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改变了人类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方式,使得知识获取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人类教育目标的重心应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加重视唤醒心灵、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二是教育实践路径更强调精准适配。智能教育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和深度学习算法,可精准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学习偏好、成长轨迹,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评,实现教育“个性化、高质量、大规模”的融合。三是教育场域结构更注重虚实结合。人工智能打破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教育场域向虚实融合的泛在空间拓展,形成实体空间浸润、虚拟空间不断延伸的新型教育空间形态。
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具备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展现出复杂系统建模优势,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工具。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将有可能成为继经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和数据科学之后的科学研究新范式。一是科研创新效能从效率瓶颈向智能加速转变。传统科研活动受制于资源条件、实验周期漫长等因素,易陷入效率瓶颈;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实验数据处理效率,解决复杂推演计算问题,加快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例如,人工智能已在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展现广阔应用前景。二是科研组织形态从学科分立向交叉融合演进。传统科研体系建立在学科分化基础之上,各学科间存在边界和壁垒。当前,科学问题复杂度高、研究活动规模大、跨越的学科多,人工智能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科研活动跨域融合,给学科体系融合重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同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共同授予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深层思维)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诺贝尔三大科学奖两项与人工智能相关,深刻反映学科交叉融合将成常态。三是科研主体定位从使用工具向人机协作转变。人工智能学习掌握人类创造的知识后,机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研究过程中的协作者。科研人员可以将人类经验融合到计算模型当中,充分发挥机器的算力优势和人类的直觉优势,构建人机协同机制,实现人的决策与人工智能分析的融合。
人工智能改变人才竞争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一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剧各国对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从技术突破延展至人才争夺,既催生全球人才流动新态势,也推动各国加速推进人才战略转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普遍将人才培养和储备作为战略重点。人才的跨国流动呈现“高精尖”特征,掌握核心算法的科学家、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师成为争夺的焦点。二是人工智能快速产业化应用改变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作为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人工智能与制造、教育、医疗、农业、金融等多个行业或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重构了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布局。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技术将创造1100万个岗位,也将取代900万个岗位,按百分比计算,增长最快的三个职业是大数据专家、金融科技工程师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世界一流高校纷纷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为各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提供关键支撑。
二、重塑育人模式,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通过拓展教育边界、变革教学方式、赋能教学管理,推动教育系统底层逻辑重构。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高校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革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转型学生评价,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推动教育理念革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获取渠道泛在化、知识生产方式数据化成为常态。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通过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更多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推荐引擎,可构建“千人千面”的知识图谱,有效识别学生的认知盲区,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优势,火爆全球。国内一大批高校陆续探索开展有关DeepSeek的实践应用,部分学校已在自主研发平台中接入了该大模型。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理念更新,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赋能教师角色转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身份建构中不断释放其革新力量。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开放便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承担作业批改、学情追踪甚至知识点关联分析、课程内容规划、教学活动设计等工作,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精力、提升教育效能。在此背景下,教师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素养和数字教学能力,推动以自适应学习系统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技术赋能的教育者。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思维能力深度启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能力和情感素养。
驱动学生评价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培养得怎么样,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教育不是制造‘失败者’的,以分数贴标签的做法必须彻底改”。教育评价是教育生态的“指挥棒”,更是育人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人工智能驱动的评估体系可通过全程学习数据追踪,实现多维度能力诊断,既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评估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还能通过预测学习趋势、识别知识盲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的评价应突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构建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抓手,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学科体系重构,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导向,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筑牢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人工智能既是技术革命的引擎,更是国家战略竞争的高地。高校应立足长远,强化基础研究,围绕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布局开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攻关。强化顶层设计,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科建设核心领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学科布局。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核心,整合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等基础学科资源,形成支撑智能技术原始创新的“硬核”学科群。聚焦前沿领域,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制高点,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激活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还能深度融合并渗透至各个学科。高校应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传统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在理工科领域,可加速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渗透,发展智能材料、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方向;在人文社科领域,可探索数字人文、智能社会治理等创新方向,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重构研究范式。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例如,在法学教育中强化算法公平性研究,在医学教育中注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等等。
完善产教融合双向驱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人工智能的强应用属性要求高校走出“象牙塔”,积极融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创新校企协同机制,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主动对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实体平台,围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场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绘制创新链图谱,推进高水平技术转移。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共享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构建“基础研究在高校、中试孵化在平台、规模应用在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提速增效。
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形态重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层面和伦理层面的双重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方向、思政教育铸灵魂、数智赋能提质效,不断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把牢人工智能时代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意识形态渗透、算法偏见、技术滥用、信息泄露等风险,高校党委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做好高校党建工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关键领域的“数字体征”,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治理行动,确保办学方向不偏、育人初心不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破地域、校际壁垒,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广泛群体,助力教育公平的实质性提升。
突出思政铸魂,厚植高校立德树人价值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对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效应、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的隐性学术不端、人机交互的情感疏离危机等价值异化挑战,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构建技术治理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置于逻辑起点,尊重“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思想引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坚持智能向善,运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助力提升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强化数智赋能,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跃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重塑高校决策体系和治理方式提供了数智基座。高校应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治理体系重构与教育生态优化。构建全域感知、动态监测的智慧治理中枢系统,实时汇聚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维数据流,形成覆盖高校治理各方面的动态感知网络,支撑科学决策、实现精准管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构建起多元化参与、扁平化治理网络,形成多方联动、集智聚力、协同共治新格局,通过大数据挖掘与行为分析,推动高校服务从标准供给转为精准触达。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建立安全监管制度,明确相关主体责任,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