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不羡从前慢,莫失滋味长(读书有味)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这是900多年前苏轼描述的静谧而悠长的读书时刻。

相比于“从前慢”,今天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无一事”很难,“徐徐”不易,“读尽几卷书”成了奢侈。真的只是时间问题吗?回想一下,谁还没有过睡前倚在床头刷短视频刷到深夜的懊恼?未必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有限的时间被更多样、更时尚、更有快感的文娱方式所争夺。

在这场争夺战中,读书日益碎片化、即时化、实用化,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你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阅读很容易受社交生活的牵引:听说了一本书,就去搜索一本书、“梗概”一本书,然后就可以谈论一本书,完成这个闭环,也就约等于读了一本书。

你是否也感觉到,阅读会越来越轻易地中途放弃:中小学教育里对“整本书阅读”的提倡几乎成为共识,而成年人对完整文本已失去耐心,在这个看电影都要开倍速的时代,很少再有一本书被你翻得卷了边。

再或者,你是否也有一个庞大的收藏夹?出于变革时代的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我们对“新知”充满贪婪的渴求,可是面对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推荐书单,又习惯了“已收藏”“码住再说”,那些标注了“想读”而永远未读的书,也标注着求知欲与求知力之间的落差。

有那么多的途径可以帮我们通往书,但我们离书的距离未必更近,书的滋味也未必被我们感受到更多。

所以,才有关于“亲自读书”的讨论。想象一下亲自烹饪、亲自品尝、亲自到访、亲自观赏,你应该体会过那种“亲自”的快乐。一本纸质书如同一座建筑,捧在手里翻阅,能够感知不同内容在建筑中的不同方位,感受结构的用心与逻辑的起伏。随着捏在一手的书页越来越厚,捏在另一手的所剩不多,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具象的体认。

所以,才有针对“二手读者”的反省。互联网上便捷可得的书摘书评、短视频“几分钟读一本书”的轻松拆解,人工智能对图书精华的贴心提炼……在种种“代劳”中,读书很容易就东鳞西爪,从不求甚解到不求甚读,渐渐看“粗”了眼。算法影响下,人们也更加热衷于追逐干货与金句,高度浓缩的知识仙丹或许有,但未经修炼过的脾胃,能否消受得了呢?

今天的我们,固然回不到“从前慢”了,而且完全可以享受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带来的更多可能,但无论哪种方式,通往书籍的最后一步总要自己走,“放手”去读、“沉潜”去读的滋味莫失莫忘。它是沉入文字的海底,被更健全更广阔的心智包裹时的温暖;是在小径分叉的一个个路口,停下来思索、琢磨时的充实;也是被一本书深刻而剧烈地打动时,心里要叫出声来的喜悦。它甚至可以是一种“逆流而上”,是如作家王蒙所说的“攻读”“加码读书”,跟攻城一样,抱着一种作战的英勇,把全身心紧张起来去读,去跟书较劲儿。

读书本就是漫长的过程,它可能未必那么高效,也不保证每一次阅读都有愉悦。但就在无数次的出入往返中,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索中,读书的意味远不止获取信息与知识,它与时间同行,印证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古老智慧,无声无息地涵育着人的素养、情操与胸襟。因此,人们才会说,一个人的书架上藏着他自己,你读的书决定了你是谁。

人文学者陈平原在谈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时,重申了古人的“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之分。前者是功利性的,将读书做学问视作敲门砖;后者是自我教育与自我养成,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在一个科技进步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全民阅读很可能是‘为己之学’”“若问今后的文学教育最要紧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

今天,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新兴的数字阅读,都可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回到更完整的文本,回到更持续的时间河流,回到那些真正萦绕你心间、兜兜转转绕不过去的关切。在生活的潮水与信息的洪流中,多一些这样的沉潜,安静地打开一本书,专注地听一听你心中的沉念吧。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8日 第 20 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