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战略部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工作。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实际,深度融合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五育并举”实践课程教育培养方案,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红色资源,将红色艺术作品鉴赏融入课程设计,广泛依托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探索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堂“大思政课”的好方法、新路径。
在国家博物馆探寻中华文脉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五十六个各具特色的民族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识,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那迪拉·阿布来提向同学们介绍。
通过近距离接触一件件见证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古籍,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与中华民族发展密不可分。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反映唐代民族融合的胡人陶俑文物。(何梦杰 摄)
在故宫博物院聆听民族故事
故宫是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位于故宫西侧的慈宁宫,悬挂着书有满文、蒙古文、汉文三体文字的匾额,反映了清初民族交融的过程;元明清“三叠层”遗迹,证明了蒙古族、汉族和满族的皇宫都曾位于同一区域;珍宝馆内的大禹治水图玉雕,讲述着一块5吨重的玉石自新疆地区开采、转北京设计、由扬州汉族艺人雕刻,最终落户紫禁城的民族交往历史……聆听着故宫里的民族故事,同学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园林博物馆感悟美美与共
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是人类追求共同发展、生态和谐、交融汇聚的理想家园。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文化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造园手法。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同学们感受到不同地区园林艺术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对于中华文化“美美与共”丰富内涵的思考。
在军事博物馆重温光辉历程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是各族人民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结果。”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彰向同学们深情讲述着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光辉历史。“‘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有了沿途彝族同胞当向导、做翻译、送情报、运物品,才为红军随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同学们讲述“彝海结盟”光辉历史。(何梦杰 摄)
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是全体中华儿女长期共同开拓和捍卫的结果。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各族人民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红色音乐作品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堂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倾情演唱了《赞歌》《北京的金山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一首首经典红色音乐作品,用歌声诉说着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动人篇章,赢得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中央民族大学教师肖世一认为,红色音乐作品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构筑了几代人的审美品位与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红色歌曲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让思政课堂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提升铸魂育人成效。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思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情感共鸣的精神洗礼,使学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北京联合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红色音乐作品展演活动。(何梦杰 摄)
红色资源凝结着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对于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育人素材和生动的育人载体。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水平,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玛依娜·阿得力别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