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主规划、有效执行、自我监督并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以及社会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品德的任务,更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育人:构建系统化的自我管理课程体系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系统的自我管理课程体系,对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高校首先要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自主管理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构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全方位理论指导。另外,课程形式也要多样化,如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大学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在课程内容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时间管理”课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时间管理理论外,学生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管理策略上进行实验模拟;在“情绪管理”课程里,学生可以通过人物扮演来学会怎样在不同的情境下调节情绪。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网上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弹性学习的途径。
实践育人:搭建多样化的自我管理实践平台
实践育人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和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全面提升。高校要通过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机会。例如,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管理自己的本领。同时,高校还可开展“21天习惯养成计划”“时间管理挑战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自我管理的理念付诸实践。
实践平台的搭建,要讲究针对性。对大一的同学来说,可以进行“新生适应计划”,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职业规划实训”,以帮助他们做好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如何管理时间、设定目标、协调团队。
网络育人:打造便捷化的自我管理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育人具有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和管理支持,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管理工具。可以创建自我管理网络平台,如开发时间管理APP,为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同学可以在上面设置每天的任务,记录完成情况,并给予积分奖励。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反馈,如在线学习系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
高校在建设网络平台时,在用户体验、功能设计等方面要有所侧重。如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可开发自动提醒完成任务的“智能提醒功能”;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此外,各高校还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让学生分享自我管理经验的社群,在社群中取长补短、相互激励。
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校园文化氛围
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方面来看,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风、学风以及教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并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校园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进取、修身的道德风向;强化学风建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校园中浓厚的求知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将相关知识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深化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知,提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活动的热情。
具体而言,可以组织多元化、参与性强的系列活动。如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比赛等活动,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传播出去;开展“优秀学生风采展示活动”等,对在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事迹进行集中展示,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栏等载体传播自我管理理念、自我管理方式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作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莫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