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既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深刻变革。当规划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中国乡村必将突破传统发展范式的桎梏,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独特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深入理解乡村全面振兴的丰富内涵,从城乡融合的基础性、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人才振兴的引领性着手,共同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筑牢发展根基,锚定城乡融合战略基点。乡村全面振兴绝非简单的农村经济复兴,它不再局限于“乡村”这一个体,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新的思路,是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战略。《规划》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共生并存的客观规律下,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最优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将城乡融合、要素互通、功能互补作为战略核心,重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唯有让乡村从现代化的“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才能筑牢大国崛起的根基。
夯实发展底盘,激活产业振兴内生动力。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其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利用科技赋能促进农民增收。立足乡村“土特产”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以“全产业链思维”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浙江安吉,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在四川郫都,豆瓣香飘出乡村新图景;在广西柳州,酸笋“发酵”百亿产业链……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让农民品尝到产业链增值收益的累累硕果,使产业振兴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器。
培育振兴火种,释放人才振兴创新势能。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扎得下根、做得成事的乡村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遵循“双向激活”人才战略,一方面要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加大创业支持、政策倾斜、生活保障力度,因村施策吸引企业家、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在乡村舞台施展才华;另一方面要培育“绿领新农人”,开展个性化职业技能课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造就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人才振兴需要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既要打造“归雁经济”的强磁场,也要搭建“乡土人才”的成长梯,更需营造“近悦远来”的生态圈,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作者:叶佳怡,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