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以根脉沃土滋养人才新泉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中,人才流动的轨迹始终牵动着时代的脉搏。当城市虹吸效应持续释放引力,万千游子循着炊烟方向还巢归乡。这种现象揭示了人才振兴的双重密码:既需以文化认同凝聚情感共鸣,更要靠制度创新重塑发展格局。

筑牢文化根基,激活乡土认同基因。乡土情怀,让农业专家在稻田里种下科研成果,使非遗传承人以匠心赓续千年文脉。“在外人才回归工程”让质朴的乡土情怀迸发出强劲的现实力量。创业扶持基金与乡情恳谈会的双重作用,让返乡人才不再是孤勇的逆行者,而是振兴乡土文化的星火。深植于文化基因的乡土认同,正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要着力构建新型城乡情感共同体,建立党员干部联络结对机制,依托乡情文化传承基地强化认同感,创新回乡人才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获得感,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转化为“留得住人、兴得起业”的实践自觉。

打破制度藩篱,构建人才流动新局。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正重塑人才流动格局。远程机器人手术让拉萨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教育领域推行“县管校聘”催生城乡教师轮岗新常态。这些突破行政壁垒的制度设计,让人才流动从“单行道”变为“立交桥”。要建立县域编制动态调剂机制,推行“岗编分离”柔性流动模式,推动人才跨部门流转;建立“基层服务年限-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挂钩机制,根据人才扎根基层年限发放津贴补贴;创新“技术入股+收益分成”转化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最低保障线,配套技术经纪人专项补贴,将制度创新的“设计图”转化为人才奔涌的“实景画”。

重构空间形态,培育现代乡村生态。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让人才留得住的乡村,需要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和创新改造。针对乡村“快递难达、外卖缺位、文娱匮乏”的现实痛点,要将智慧物流、数字医疗等新型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规划,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双轨供给机制,对乡村托育养老、文化休闲等业态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推行“企业乡镇结对”制度,引导城市商业综合体向中心镇延伸布局,建立社区商业智慧化改造补贴机制。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定制培养计划”,在职业院校建立“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一体化培养体系,为乡村持续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本质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再平衡。当在乡村搭建起不逊于城市的发展平台,当更多“田秀才”“土专家”在阡陌间绽放光彩,当智慧农业园与数字产业园星罗棋布,这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必将焕发夺目光彩。(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  萧炎)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