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四个维度”助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提质增效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大学生成长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的战略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基于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与促进人才扎根的融合路径,通过开展培训交流、丰富服务内涵、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宣传推广,为西部计划工作提质增效,书写新时代大学生与西部共同成长的奋进篇章。

开展培训交流,增强适应能力

  开展培训交流,提升志愿者的能力是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优化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从专业技能培训、文化适应融入、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管理与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效能。

其一,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在教育、医疗、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化的课程培训,通过模拟场景、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志愿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其二,加强对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培训,帮助志愿者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基础语言培训,促进志愿者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提升志愿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其三,积极开展团队文化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志愿者应对服务中的压力与挑战,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支持小组,为志愿者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增强志愿者的凝聚力与抗压能力。其四,教授志愿者项目策划、执行与评估的基本方法,提升其组织与管理能力。鼓励志愿者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推动服务项目的高效实施。培训志愿者如何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为服务项目提供资源支持。

丰富服务内涵,展现工作作为

随着西部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需突破传统框架,丰富服务内涵,构建灵活多元的服务模式,开展思政教育、强化基层历练、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青年作用。

其一,树牢理想信念。基层项目办常态化开展“主题团日”等活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志愿者走进红色阵地,开展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学理论、做实事、谈感悟等多种形式开展团日活动,持续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促其筑牢信仰之基。其二,强化基层历练。各项目办应秉承“注重实干、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将西部计划志愿者下沉到基层一线,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多个“吃劲”岗位扛担子、解难题,练就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本领,通过多元化服务内容,激发志愿者潜能,满足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其三,扎实推进志愿服务。结合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设计差异化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依托青空间、青年之家,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绿色守护、反诈防诈宣传、推广清洁能源、防溺水宣传、助力体育赛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志愿者在服务中展青春担当。

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扎根意愿

体制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提升效能、增强扎根的关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打通志愿者转编通道、加强权益保障,将志愿服务经历与个人发展紧密挂钩,对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定向招录名额或加分政策,优先录用,鼓励更多学生扎根西部。

其一,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认可度为立足点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选拔任用挂钩。制定考核与奖励办法,采取“个人总结、自评、互评、民主评议、谈话”的五步工作法,全面掌握志愿者在服务单位的工作情况。其二,打通志愿者转编通道。项目办应畅通优秀基层志愿者骨干成长渠道,会同上级相关部门设置适合本地人才需求、与志愿者专业相匹配的报考岗位,对服务期满三年以上、考核合格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每年安排适当数量的事业编制,招聘考核到事业单位,激发优秀青年扎根基层、建功基层的热情。其三,加强权益保障。切实保障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合法权益,包括劳动权益、人身安全等。明确志愿者与服务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签订规范的服务协议,确保志愿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得到落实。建立志愿者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扩大宣传推广,发挥榜样引领

志愿事迹宣传推广是推动西部计划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要不断结合创新手段深度挖掘志愿者事迹,突出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心灵升华,宣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乐观态度,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号召更多青年投身西部建设。

其一,挖掘感人故事,突出个体价值。通过面对面访谈、视频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工作细节和感人瞬间,展现他们的真实情感和奉献精神,将志愿者的事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突出他们在西部地区的成长、挑战和收获,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其二,创新传播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或纪录片,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用影响记录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增强视觉冲击力。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发布图文并茂的长篇报道,结合数据、图表和志愿者语录,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其三,打造品牌活动,提升社会关注。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志愿者事迹分享会,邀请志愿者亲身讲述他们的故事,并邀请公众参与,扩大影响力。举办西部志愿者事迹展览,通过照片、视频、实物等形式,直观展现志愿者的工作事迹。其四,结合时代热点,增强宣传时效。在西部计划招募、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推出专题宣传,突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社会贡献。在自然灾害、抗震救灾等特殊时期,宣传志愿者在救灾等行动中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