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民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2025年,中国如何找寻经济转型升级的破局之道?近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莫干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常修泽在泉州出席2025城市产业跃迁与创新分享会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提出系统性见解。
科技革命重构产业逻辑
“当前科技创新已进入‘三线推进’新阶段:技术突破需向产业赋能延伸,更需推动社会事业变革。”常修泽指出,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倒逼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性调整。
此前在杭州考察时,常修泽发现以DeepSeek(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为代表的“创新六小龙”呈现四大特质:全民营企业主导、开源模式开放、模型免费共享、低成本推动平权化。他认为,DeepSeek的545%成本利润率印证了AI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其开源生态更打破技术垄断,催生算力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浙江推广‘求索模式’的建议比全球爆火早15天,说明地方实践可为国家战略探路。”
“数字技术倒逼制度变革已成不可逆趋势。”对此,常修泽提出三大应对路径。一是技术攻坚:突破AGI(通用人工智能)、ASI(超级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抢占全球制高点;二是产业融合:推动“AI+制造”“AI+医疗”场景落地,泉州制造业占比超53%,亟需加速智能化转型;三是社会适配:重构数据产权界定(原始所有权、使用权等七权分置)、完善算法伦理监管,避免技术滥用。
常修泽呼吁尽快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当机器人突破860亿神经单元瓶颈时,人类需以‘为AI立心’定义技术发展方向,这关乎文明存续。”常修泽表示,未来将是“人机环境”共生系统,制度创新须未雨绸缪。
民营经济如何突围?
常修泽说,全国民企数量突破5500万户,占企业总量92.3%;泉州民企更以七成税收、八成GDP、九成就业成为地方经济主力。然而,预期不稳、资本外流等问题折射我国民营经济深层矛盾。
泉州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常修泽建议打造亲商标杆,破解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不足瓶颈。
“泉州民企贡献率超九成,若能率先建立企业家市场、数据产权交易中心,可为全国探路。”常修泽说。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是要素配置革命。”常修泽认为,未来中国仍需突破劳动、资本、数据等七大要素市场化瓶颈。
在泉州,他提出三大抓手:一是简化行政审批,推动“一业一证”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建设算力中心、液冷系统等AI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借鉴“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理念,构建“社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体系。
常修泽认为,当制度保障、要素流动、文化包容形成合力,民营经济将释放更大潜能。
访谈尾声,常修泽以泉州开元寺楹联“满街都是圣人”作喻——“企业家是经济圣人,制度应是培育圣人的土壤。”
常修泽表示,从“创新立国”到“包容性改革”,从AI伦理到要素革命,中国经济的未来,正系于制度与技术的共振之中。(肖松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