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4月23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活动在福建南平举办。“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活动已连续扎根武夷山。1999年,武夷山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夷山国家公园有着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武夷山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同时拥有“双世遗”与“国家公园”双重身份,这里不仅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拥有丹霞地貌、朱熹理学遗迹和闽越文化遗存,还是自然奇观的宝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碧水丹山间,听见中国故事
生态茶园:以茶织绿,乡村“金叶子”
武夷山的灵魂,藏在谷雨时节,茶农在千年御茶园遗址以“喊山祭茶”中,传承对天地的敬畏。近年来,有关部门免费向茶农配送楠木、红豆杉等珍贵苗木,并推广“茶—林”“茶—草”套种绿肥模式。2023年,生态茶园示范片面积达1.56万亩,累计改造13.26万亩,推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众多茶农摒弃化肥农药,不用除草剂、不施化肥,茶叶品质提升,单价翻倍——“生态茶”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武夷山茶园 林佳敏摄
森林奇观: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8%,森林蓄积量967.65万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种类达76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3404种。国家公园内,红外相机捕捉到中华穿山甲、黑麂等珍稀动物,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生态长廊:一条路激活乡村振兴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全长约251公里,串联古村落、茶园与丹霞奇观 。202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风景道沿线南源岭村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印象大红袍》文旅项目、共享茶厂等业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 林佳敏摄
社区共治:激活生态价值潜能
“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机制已在武夷山落地。园内通过招聘生态管护员、发展乡村非遗手作坊、共享茶厂等,激发群众参与保护与增收的内生动力。其中,星村镇黎前畲族村通过电商直播,带动村民种植地瓜,逐步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重目标。这些都是在推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尝试与实践。更有科考队与当地学校共建生态研学基地,村民既是“护林人”,也是“研学导师”,实现了生态红利与民生福祉的双向增益。
武夷山群众为调研团队讲解 林佳敏摄
何以中国?答案在闽山闽水间
武夷山的“双世遗”身份,深刻体现了中国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这不仅是对古老传统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回应。通过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然而,这样的平衡并非一蹴而就。武夷山通过“生态补偿”和“生态茶园改造”等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多功能共同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成为了武夷山发展的重要支点,这种从自然中获取经济价值的方式,不仅让地方居民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还通过文化与自然的双重吸引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国家公园入口处 林佳敏摄
武夷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承载体,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缩影,它的意义远超于单纯的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
山水有灵,茶韵无界。让我们步入这片千年对话之地,感受“闽山闽水物华新”的创新画卷,见证“闽山闽水”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基因,回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共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篇章。(作者:林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