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以建设“心安城市”为契机,通过制度、服务、文化等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以基层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打造“魅力古城心安孙武”城市名片。
一、制度创新筑牢“心安城市”根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平安是基、心安是魂”的工作理念,创新制定“心安孙武”建设实施方案—“151640”工程,即坚持党建统领,围绕安身、安居、安业、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实施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扶弱济困等16项提升行动,细化分解为40项重点任务,构建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以“心安”引领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二是高位组织推动,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挂帅的“心安孙武”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151640”工程实施。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通过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成效清单“三单管理”制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的督导制,确保组织推动有力度、见实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强大合力。
三是完善机制保障,建立组织领导、过程管控、融合发展、宣传推广“四项机制”,形成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到服务的闭环系统。其中,融合发展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资源整合;过程管控机制引入动态监测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这种系统化、精细化的制度设计,为“心安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服务创新增添“心安城市”温度
一是构建“五安”服务体系,围绕“五安”核心目标,打造“一刻钟心安服务圈”。“安身”方面,大力推进平安网格等创建活动,总结提炼“六治融合”一体推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妥善化解回迁安置等遗留问题;“安业”方面,开展“六个一”暖企服务行动21次,开发乡村、城镇公益性岗位1224个,建成零工市场、就业工坊等24处,带动72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安居”方面,完成城区8个老旧小区改造,15处危房整改,持续推进小区环境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安康”方面,落实家庭签约医生、社会保险待遇等服务,建成康养服务中心2处,举办“村BA”等全民健身活动53场次;“安心”方面。落实心理咨询师制度,建成心理健康服务阵地17处,分类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青少年“070勇敢者”行动、社会救助对象心理赋能等活动。
二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依托“全科大网格”智慧治理平台,整合12345热线、网格事件、重点人员管控等10类数据源,构建“分析研判可视化”预警模型,提前介入化解矛盾隐患。今年以来,平台处理事件1693件,响应速度100%,群众满意度达98.6%。同步推广微信小程序“百姓管家”平安码、山东“解纷码”,实现“随手拍”“码上办”功能,让居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三是特殊群体关爱工程,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建立动态数据库,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7类群体实行分级服务。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完成无障碍改造 25 余处,新建孝善食堂3处,为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15处。这些精细化服务举措,让特殊群体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涵。
三、文化浸润培育“心安城市”生态
一是弘扬“孙子文化”精神内核,深入挖掘孙子文化中的“止戈为武”理念,打造“孙武版”社会治理智慧。比如城关社“恩佩拉呱”、高官社区“书记议事汇”等协商议事平台,培育“遇事好商量”的协商文化。举办“孙子文化与社区治理”主题座谈会17场,将“知己知彼”“上下同欲”等理念融入矛盾调解实践。
二是培育“心安共同体”意识,开展“孙武美邻”“心安志愿者”等评选活动,组建“睦邻守护团”“商户自治联盟”等群众组织15个,发展社区志愿者1160余人。创新“睦邻文化节”载体,通过“睦邻集市”“楼宇板凳会”等活动重塑熟人社会。比如高官社区居民王大姐,带着家里闲置的电饭煲来到社区置换了吸尘器。“安心置换”“共享食堂”等平台的建立,不仅实现了物资循环利用,更成为居民情感联结的纽带,形成和谐互助、民安享宁的社区氛围。
三是构建正向激励生态体系,建立“心安信用积分”制度,将参与志愿服务、遵守社区公约等行为量化存储,居民凭心安积分可兑换40余项生活服务及物资。打造的“心安商户”示范点,商户诚信经营投诉率下降95%,顾客回购率提升40%。这种“心安有价”的实践探索,让德治教化有了可持续的运转机制。
孙武街道以“心安城市”建设为牵引,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升级与文化浸润三维发力,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更让“心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下一步,孙武街道将继续以“心安”为尺,丈量民生温度,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笔,绘就基层治理的“同心圆”,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孙武方案”。
作者:宁德泉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