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简称“侨交会”)旗下8场境外展会入选工信部“万帆耘海”行动。在侨交会打造的“展会+侨商+标准”平台上,华侨华人不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以侨为桥,打通商贸网络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5年中国中小企业“万帆耘海”行动计划表中,2025年侨交会智能科技工业展从6月持续至11月,将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中国香港相继举办。这8场境外展会通过与当地华侨华人社团、商会合作,对接当地政府、行业协会采购商资源,以侨为桥,帮助中国企业打通海外商贸交流网络。
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侨交会致力于推动海外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为海内外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资源和服务。截至2024年底,侨交会覆盖8国的智能科技展,通过“前展后仓+侨商对接”机制,帮助超过3000家中国中小企业实现海外订单落地。
“侨交会的重要价值体现在通过系列展会将中国市场信息传递给海外商家。”深圳市侨商智库研究院执行理事长郑咏诗说。
从商品认知到文化信任
在泰国,侨交会智能科技工业展设立中泰文化融合体验区,帮助参展企业订单转化率提升40%以上;在印尼,侨交会联合印尼国家采购目录协会举办绿色基建标准研讨会,推动中国电力、物联网相关标准纳入当地招标体系;在越南、沙特等国家,侨交会举办的“中国品牌文化周”活动,通过“产品体验+非遗展示+技术讲座”的组合,使参展企业订单转化率显著提升。
“当印尼消费者在展会现场亲手体验潮州陶瓷制作,或听侨商讲解环保新材料如何适应热带气候环境时,他们对‘中国制造’的理解就从商品认知层面提升到文化信任层面。”郑咏诗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进入3.0阶段,必须提升企业“技术标准+文化叙事”的双轮驱动能力。侨商作为“文化翻译者”和“资源连接器”,能有效降低中国企业在海外政策、法律、消费习惯等方面的适应成本。
从“接订单”到“定标准”
从“卖产品”到“传文化”,从“接订单”到“定标准”,在中国企业不断适应、融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侨交会和海外侨商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每个侨交会智能科技工业展上,都能看到由当地侨领运营的侨商服务站。这些“小站”不仅为中国技术标准推广、文化产品展示提供一个“软窗口”,也为出海的中国中小企业提供关于海外市场准入、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硬知识”。
侨交会智能科技工业展的展贸一体化模式,不仅展示“中国制造”的硬件实力,更通过侨商网络嵌入当地产业生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与当地市场融合。侨交会以“前展后仓、全程服务”的机制,帮助中国企业出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郑咏诗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海外展会上的展位,更是一套融合商贸、文化、标准的出海“实操指南”。侨交会将充分发掘整合侨商资源,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