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乡村治理 > 正文

普陀区拓展“三大功能” 完善“三大机制” 建强“三大支撑” 持续优化县域社会治理模式

2017年,普陀区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建立区社会治理中心为着力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最多跑一次”理念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县域解纷“普陀模式”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普陀区优化提升县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以“一站式”服务为基础,整合多元资源、强化科技赋能、优化运行机制,不断拓展“三大功能”、完善“三大机制”、建强“三大支撑”,精准回应基层治理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风险隐患精准防控、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拓展社会治理中心“三大功能”,丰富治理路径。一是夯实“三源治理”。以“诉源”“警源”“访源”三大纠纷源头为治理重点,制定调解规范化标准流程,推进矛盾风险分层分级治理。通过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顺畅基层、中心、区属职能单位的“三级联调”纠纷化解体系。通过建立非警务警情分流闭环处置机制,组建专业非警务事项处置队伍、配备专车、统一标识,建立高效的警综联动指挥调度体系,强化信息指挥,推动非警务事项妥善处置。通过优化访源流转闭环,做优区社会治理中心“一窗受理”模式,形成选单、派单、接单、回单“一条龙”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调处化解的全闭环。平均每年调解各类民商事纠纷3200余件,处置非警务警情6528件,平稳化解可能引发信访案件的矛盾纠纷15起。二是深入开展分析研判。组建全区风险分析员队伍,通过多方联动、区域协同,常态化开展社会风险分析研判工作。中心发挥核心研判职能,对发现的规律性、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精准预警和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探索解决疑难专项问题,对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问题开展专项分析研判,进一步掌握信息、落实举措,防患于未然。2022年以来,累计形成社会分析报告56篇,其中20篇获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另有《宁波至我区三条航线调整风险分析》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少数国家在太平洋海域登临检查我国远洋渔船“变味”存在负面影响》被省委办录用上报中办。三是顺畅信息指挥协调。纵向搭建以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为枢纽,贯通“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网格”的四级流转体系,迭代升级“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平台,强化各类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信息的协同处置和全过程闭环管理;横向加强与民呼我为平台、智慧城管平台等跨部门平台的协同,以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为平台,利用智能设备和系统,实行社会治理信息统一受理、流转、处理,实现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年均处置各类社会治理信息7661件,协同处置跨部门信息221件。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三大机制”,强化实战能力。一是建立矛盾纠纷“3+X”调解工作机制。联合司法、法院等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管委会),成立重特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对于区级重大矛盾纠纷,形成中心牵头,属地镇(街道、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3+X”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案件受理、信息预警、案件调处等工作,推进重特大矛盾纠纷平稳化解。同步做好矛盾纠纷风险防控排查和涉稳涉舆研判,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防范重大矛盾纠纷风险外溢引发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三年来,共妥善调处各类重特大矛盾纠纷198件,化解潜在涉稳风险40余条。二是重塑远洋渔业治理机制。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工作品牌,结合普陀区实际,建立远洋渔业行业治理六项工作机制,保障远洋渔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党建在远洋治理领域的引领作用,建立远洋党建、远洋风险防控、船员航前培训、治安队伍建设、矛盾远程处置、远洋法治服务等六项工作机制,重点整治远洋违规行为,开展风险识别预警,实施船员航前教育和心理调适,配备远洋渔船指导员、治安员与渔安员,加强矛盾纠纷远程调处及救援,提升远洋法治服务质量,规范合规管理。2024年,排查企业风险点50个,核查远洋船员权益8000人次,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权益30亿元。三是做实纠纷化解培训指导机制。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与完善。在力量培育方面,通过实施百名网格调解员、百名重案调解员、百名海上老娘舅、百名东海渔嫂调解员、百名庭务主任培育计划,举办基层干部“上挂”跟班学习专题培训、金牌调解员包片联点“下派”指导案件调处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好的基层社会治理能手。在能力提升方面,适应时代潮流,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依托“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浙江解纷码等线上平台,加强线上解纷的应用指导,提升实战能力水平。2024年,共开展各类专项培训39场,覆盖2287人次。

建强基层社会治理“三大支撑”,延伸治理触角。一是专建海上融治理中心。联合宁波海事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事法庭、区公安分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等部门打造海上融治理中心,建立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争端多元化解决平台。建立案件分流、接收、调解、司法确认、执行闭环业务流程,健全涉海涉渔矛盾纠纷诉前调解过滤模式,确立“诉前调解+诉中和解+司法确认”制度。细化涉海矛盾化解闭环管理流程,提供“矛调一件事套餐服务”。设立首家国际版“海上共享法庭”、推进“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平台迭代,推动远洋渔船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海上融治理中心成立以来,累计调处各类涉海矛盾纠纷385件,成功率达90%以上,涉及金额超亿元。二是联建平安小苑。聚焦“警源”“诉源”“访源”,在沈家门城西区域试点建设“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在六横龙山围绕涉外企业、涉外船员等涉外纠纷化解服务,延伸布局建立“平安小苑”龙山站,通过街道、社区(村)及各职能部门联动协作,搭建以“平安小苑”为终端的“漏斗形”纠纷化解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以“管理+自治”多元模式,组建纠纷化解队伍,帮助渔船民解决劳资纠纷、海上人身损害等相关问题,推动海上纠纷“陆源治理”。协同志愿服务团队,做好巡、防、治,共同参与区域普法、反诈、安全教育等工作。深化警源治理,形成“流转、办理、反馈、跟踪”管理闭环,推动非警务事项分流落地,依托指挥室中枢“小脑”甄别警情内容,实现“一键流转”。“平安小苑”运行以来,辐射区域发案数、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10.5%、16.9%,非警务类事项处置率、矛盾纠纷调解率均达100%。三是新建民生服务综合体。2025年1月启用沈家门街道民生服务综合体,紧抓“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饮食、就医等基本服务需求,不断建优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普陀实际,围绕拓展民生服务综合体的社会治理功能,聚焦社区常见的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家庭纠纷等问题,引入调解团队,成立调解品牌工作室,推动基层解纷站建设。重点强化“一老一小”心防教育,开展普法宣传,加大反诈、反邪、禁毒等宣教力度。拓展新就业群体驿站服务,设置24小时开放的“小哥驿站”,组建“流动细胞”志愿服务队,发挥其“流动探头”作用,并引导其参与社区治理。今年以来,民生综合服务体开展各类服务活动50余场,日均人流量在500人左右。(舟山市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缪增辉;舟山市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指挥协调科科长 李丽)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