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是抓好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要坚持科技打头阵,因地制宜挖细挖实乡村实际优势,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方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科技攻关”,破“要素壁垒”,塑造农业现代化发展新优势。农业发展,利在科技,以科技创新为新型驱动力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一是培育发展种子技术。种子安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大种子技术科研投入,构建现代种子发展创新体系,利用先进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良种,完善育种创新机制,有效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转化推广。二是研制新型农机设备。以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聚焦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大型与小型智慧农机研制的平衡点,协同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机现代化水平。三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国家-市场-社会多主体联合创新运作平台,以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市场金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多元协同”,融“要素聚集”,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业态。以科技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助推农业结构迭代升级,实现要素协同,产业融合。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与精细管理。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差异大,难以用单一的发展模式“全域渗透”。对此,在抓乡村农业发展“共性”的同时着重把握不同乡村农业独有的“个性”,精细化挖掘农业特性,因地制宜促发展,防止过度追求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出现“一刀切”现象,导致负外部性影响的产生。二是兼顾绿色农业与经济效益。“绿色”和“效益”不是绝对的零和博弈,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以绿色为总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累农业绿色发展新优势,在绿色中实现经济效能有机增长,实现“绿色”和“效益”的双赢。三是产业融合与乡村建设并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要推动多要素协同聚集,将产业融合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依据乡村规划,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通过艺术赋能打造农业生态景区;以文化为抓手,促进文旅融合;以科技为引领,发展智慧农业。
“注重人才”,握“要素核心”,凝聚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活力。农业现代化,人是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一切行动都要依靠人来实现,必须抓好“人”这个关键环节。一是培育多元人才体系。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教育资金,乡村项目,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体系,加强由农业技术专家、推广骨干、高素质劳动者等组成的高质量队伍建设。二是引进外来专业人才。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注重引进科技研发团队、农业企业专项人员、耕地承包大户等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组织、研发、宣传、种植等重要支撑。三是重视小农户的参与。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倾听民声,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带动小农户加入现代化进程,协调好小农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强化利益联结,推动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李臻,中共兰溪市委组织部选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