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以闽派文化“出圈”推动文旅产业“出海”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近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活动在福建举办,这片山海之地,以茶叶为纽带,把“茶文化+”培育成支柱产业,诉说着千年的传奇与魅力,绘就八闽文化的宏图画卷。

跨越闽中山系,溪水萦绕山间,从武夷山的丹霞奇景到东海的涛声滚滚,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皆以福建为起点,见证了闽茶文化的深远影响。“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在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循着氤氲茶香,探寻一片树叶的故事,造访一株古树的底蕴,以文载舟、以茶为桨,共赴一场山海之旅。

育先机、文化兴,以强大合力探索文化“出圈”。作为中原文化与海外文明的交汇之地,福建以山的巍峨和海的辽阔闻名,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织映照出岁月的流转并注入丰富内涵。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月映武夷》以朱子文化与时代精神对话,“大武夷”与“双世遗”融合交响,文化与科技精彩碰撞,构建出全新的叙事结构和舞台呈现形式。依托AR、VR、XR等技术,打造集声音、视觉、互动于一体的“山海巡音,八闽有福”沉浸式文化特展;“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文旅融合项目,构建“一城看遍千年福建”全景式闽派文化体验生态;挖掘八闽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抢抓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型消费,发展簪花旅拍“闽派国潮”IP矩阵,打响“福建礼物”文创品牌。古今交融,烟火与诗意共生,我们要探寻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体味瑰丽的红砖大厝,邂逅美如画的莲海梯田,鼓励“破圈”“跨界”等正向效应,让古朴文明“活起来”“火起来”,全面展示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开新局、产业强,以澎湃活力助推文化“出海”。从武夷山云雾深处,到圣彼得堡冰雪之畔,起源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绵亘1.3万公里,纵贯中蒙俄,将武夷茶送至千家万户,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紧密相连,书写着“东方树叶”的芳香传奇。时至今日,“国际货运班列”在武夷山鸣笛发车;“闽茶海丝行”活动走进英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福建木偶戏与西班牙斗牛士共舞,闽剧、京剧、越剧与西班牙国粹弗拉明戈舞蹈同台;闽派文化亮相欧洲,“清新福建”尽情绽放……在武夷山举办“山海交响世遗联动”2025年福建文旅推介活动,聆听往昔繁华,溯源浓浓乡情,当文旅星河落入八闽大地,邂逅武夷梦华录,品味诗酒江湖,看樊楼灯火阑珊、文渊阁飞檐翘角,在茶汤上画出人间万象。今年1月,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闽派文化出海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话式、故事化、智能化传播,吸引更多海外团队和人才参与,加强文艺交流交往,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挖掘数字潜能,将互动性、娱乐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把福建故事、中国故事讲得有滋有味,构建具有影响力的文旅消费新高地,向世界展现闽派文艺新气象。

农文旅融合,积蓄文化振兴“新动能”。2024年,福建省茶园面积达378万亩,毛茶产量56万吨,综合产值超1600亿元。当地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兼顾发展、齐头并进,以茶产业全产业链为主线,推进种植环节生态化、低碳化,加工环节标准化、智能化,实现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长远发展。当前,福建“生态茶”种植模式不断创新,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全省生态茶园占比84%;打造70多个茶庄园,建设一批茶叶特色小镇、茶香小院等新茶旅融合示范点;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6%,累计制定茶叶标准超过100项;实施“数字茶业”项目,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27个……从“茶叶”到“茶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要强化科学管理,提升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式茶饮、茶叶电商等产业集群。聚焦武夷岩茶、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茉莉花茶、铁观音、白毫银针等闽茶特色品类,梳理和展示孕育千年的茶文化,住茶宿、吃茶膳、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等不断“上新”,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暮色四合,竹林雅舍,红炉煮茗,恰是人间烟火气,是武夷山的清秀,是鼓浪屿的旖旎,更是闽派文化的包容,让我们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中,感受茶香四溢的“闽味生活”。(作者:李非燃)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