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中,乡镇干部是轻装上阵的“排头兵”。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为乡镇治理指明了方向。
瞄准“会议报表”靶点,破除文山会海痼疾。“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填表的路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效能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打好“组合拳”: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共享数据库,让数据“跑腿”代替干部“跑腿”;合并同类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时长,倡导“短会短话”;建立“逆向考评”机制,由基层对上级部门文件会议质量打分,倒逼文风会风转变。
聚焦“考核检查”痛点,拆除迎检迎考重负。重复检查、多头考核,严重消耗了基层治理资源,治理之道在于“三管齐下”:建立“联合督查”机制,整合考核事项,避免“各吹各的号”;推行“首查负责制”,明确首次检查结论的权威性;建立“考核白名单”,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村减少检查频次。
直击“权责模糊”病灶,释放干事创业活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体系中,乡镇常陷入“小马拉大车”困境,破局关键在在“三个明确”:制定乡镇权责清单,明确“属地管理”边界;建立“事务准入”制度,未经审批不得将工作转嫁乡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不是降标准,而是提效能。当乡镇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实事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乐平市后港镇人民政府 朱易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