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务齐驱绘新景,党群同心筑家园。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五务配套”(党务、村务、事务、商务、医务)工作,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以“5+5+N”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夯实农村党建根基,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吸引群众、集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高效平台。
五大建设提档升级 服务触角延伸
从“有房可用”到“功能齐全”。阵地建设上,按人口规模科学规划阵地建设标准(400人以下村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400人以上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对危房实施“加固+新建”双轨并进,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撬动村集体投入,破解资金难题。“过去村委会是三间土坯房,现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一应俱全。”交口乡信义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新阵地感慨道。
从“标识杂乱”到“标准统一”。规范提升上,严格执行国旗法、党徽党旗条例,统一“两标四牌”(村名标识、党群服务中心标识,村规民约、组织架构、服务事项、监督电话公示牌)悬挂标准,设置党务区、村务区、事务区、商务区、医务区、综合服务区等六个功能区,实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目标,推动“三务”公开透明化。
从“单一办公”到“一站式办理”。便民服务上,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提供办事流程图、自助打印机、便民电话簿、值班表“四有”服务,配套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浴室,解决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照护难题。“以前办证明要跑几趟,现在大厅‘一窗受理’,10分钟就办好了。”郭道镇前兴稍村村民竖起大拇指。
从“传统农耕”到“数字赋能”。商务拓展上,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农村电商孵化基地”,提供抖音直播、农产品交易、电商培训等服务,助力“土特产”变“网红货”。“通过抖音直播,我们村的小米卖到了全国,村集体收入今年突破50万元。”官滩乡红源村电商负责人兴奋地说。
从“看病难”到“小病不出村”。医务保障上,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所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四室”分开,药品及设备配备齐全,村医持证上岗,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项活动引领治理 服务温暖人心
党务活动从“形式化”到“常态化”。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生活,严格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及党费收缴,增强党员身份意识。“每月15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一起学政策、议村事,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韩洪乡程璧村党支部书记介绍。
志愿活动从“一阵风”到“常态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义剪、助农秋收等志愿服务,弘扬文明新风。
村务活动从“一言堂”到“民主议事”。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民主议事决策,推动村级事务公开透明,提升村民参与感。“修路、建广场这些大事,都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大家说了算。”王陶镇王陶村村民代表说。
文化活动从“文化荒漠”到“精神家园”。开展送电影、送戏、秧歌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文明乡风。“现在村里晚上有广场舞活动、周末有电影看,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沁河镇琴泉村村民说。
便民活动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作为”。提供困难救助、就业社保、矛盾调处等便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调解室帮我要回了拖欠两年的工资,真是村民的‘贴心人’。”法中乡柏木村村民感激地说。
“N”建设因地制宜 打造党建品牌
沁源县鼓励各村结合本地特色,差异化打造党建阵地。工矿区设立“矿工之家”,提供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农业区建设“农耕文化展馆”,展示传统农具、民俗风情;林区打造“生态党建长廊”,宣传森林保护、绿色发展理念。
鼓励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村史展览室或红色文化展馆,展示本村历史渊源、红色文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丰富阵地内涵。
因村制宜设计布局党建阵地,打造有人气的党建品牌,并结合当地民情风俗和村民习惯组织开展活动,体现特色化。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下一步,沁源县将继续深化“五务配套”工作,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经验,为农村党建工作提供“沁源样板”。(中共沁源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