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绵阳高新区检察院实施“培根、修枝、茂冠”三大工程 赋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近年来,绵阳高新检察院锚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目标,创新实施“培根、修枝、茂冠”三大工程,以项目化推进检察办案质效全面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一、实施“培根”工程,以人才培养强化高质效办案保障。紧盯“人”这个关键,抓实人才“引”“育”“用”全环节,切实推进青年人才、业务尖兵培养。一是高标准“引”。坚持需求导向,严把人员入口关。调入知名高校行政法学全日制研究生,解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人才缺乏制约“四大检察”平衡发展问题;招录的刑事检察人才在全市刑检业务竞赛中获得优秀检察官助理称号。二是高质量“育”。针对队伍单兵作战能力不足、标兵能手培养不够问题,打造“一对一”跟班、“新光微讲堂”、青年读书会等内部教培平台;推动高等院校在该院设立知识产权案例研究基地,以学术沙龙、联合调研、案例研讨等抓实“检学研”一体推进,提升干警法律运用水平和能力。2024年以来累计5名干警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库,3名干警被评为全国打击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干警撰写的调研文章被最高检《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指导》收录。三是高要求“用”。持续完善、落实激励保障措施,设立表彰奖励、理论调研、典型案例培育等正向指标,案件质量瑕疵等负向指标,通过加减分方式对干警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严防滋生“躺平”思想。推进聘用人员职责清单化,与正式干警同步培训、考核,落实等级管理、体检等保障条件,提升人岗匹配度和履职水平。

二、实施“修枝”工程,以严谨规范夯实高质效办案基础。案件管理部门开展案件质量提升专项活动,着力解决办案不严谨、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等问题。一是强“主干”。组织开展联合培训4场,检委会专题学习9次,重点对最高检各类办案规范指引、检察文书制作规范等开展学习研讨。由案件管理部门牵头,对近三年开展内部评查、上级机关组织评查、各类专项交叉评查活动中被评查的案件和指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梳理,向各业务部门印发易错点20余项,预防类似问题发生。二是修“岔枝”。着力减少“存量”,开展法律文书质量专项评查,对系统内在案的100余份审查报告、起诉书、公诉意见书和补充侦查提纲进行全面评查,并以会议形式点对点反馈问题推动整改。严格控制“增量”,实行起诉、逮捕或结案前“交叉审核”制度,检察官就在办案件定性、法律适用、文书质量等主动自查、两两互查7批次,确保审核全覆盖。三是防“断枝”。畅通质量问题反馈渠道,在微信公众号开放线上反馈窗口,定期组织行政、审判机关交流座谈,向代理律师发放调查问卷,鼓励外部人员对检察办案质量问题进行反馈和监督。完善案件管理与检务督察双向衔接机制,就案件质量评查发现问题、信访举报查实问题等互移线索,推进人案同查,倒逼办案人员提升工作责任心,严谨、规范办案。

三、实施“茂冠”工程,以履职拓展释放高质效办案效能。以检察官承诺践诺“三多”行动推进履职成效审视,推动干警在拓展检察办案能效上下功夫。一是在案件办理上“多走一步”。将办案效果纳入检察官履职成效审视,推动落实和完善检察办案“最后一公里”。2024年以来,累计以检察建议协助涉案单位堵漏建制4次,主动跨区域移送案件线索3条,推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2场,针对办案中凸显出的法治需求,出台并落实相关制度文件3个,为企业提供法治宣讲等服务15次。二是在群众关怀上“多思一层”。在当事人接待等工作中推行耐心倾听、暖心接待、用心解困的“三心”服务,并为企业、未成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设立专门接待区,实行部门负责人专门接待制。注重在办案中发现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2024年司法救助案件办理数量同比增长44.4%,聚焦弱势群体“起诉难”问题,与司法行政部门共建“支持起诉+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办理涉老、涉残、涉农民工相关支持起诉案件7件,12309检察服务中心被评为绵阳科技城巾帼文明岗。三是在平台搭建上“多想一招”。针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高发问题,研发“绵州·吾为之”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平台,集成线索举报、法规查询、检察官预约等九大项服务,并成功接入“i绵阳”“爱高新”政务平台,该平台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写入《绵阳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被法制日报社评为2024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创新案例。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