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第九届华夏文字节开幕式在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隆重举行。本届活动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深圳市上庠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开幕式以“甲骨文明 忎工慧能”为主题,汇聚国内及韩国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Z世代青少年代表,共同探讨中文人工智能(AI)发展的新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在致辞中强调,甲骨文不仅是安阳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纽带。他指出,甲骨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承载着深厚的思想与智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以甲骨文的“文语”智慧为基础,探索中文AI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华文明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全球AI伦理框架提供中国视角。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何茂春在演讲中提出,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觉醒符号”,承载着文化规矩与智慧基因,为研究民族历史和文明交融提供了源头支撑。他建议通过AI技术分析甲骨文与其他象形文字的内在联系,揭示东亚早期文明的互动脉络。针对病毒、战争、环境等全球性挑战,何茂春呼吁各国在文明互鉴中探寻人类共同出路。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表示,汉字的“六书”造字逻辑构建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成为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深层文化根基。他强调,海峡两岸同文同祖,应通过甲骨文明深化交流合作。同时,他认同Z世代提出的“大文语模型(LLLM)”概念,认为其区别于西方的“大语言模型(LLM)”,是AI时代立足中华文明的重要创新。
开幕式上,Z世代青年代表申博今发布了《甲骨文明·忎工慧能宣言》,系统阐述了以甲骨文明为基底的智能文明转型愿景。宣言将“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为“忎工慧能”,强调技术发展与文明价值的内在统一性,提出通过文明活化、智能演化与生态共生,推动人类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慧能文明”。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通过甲骨文书法、舞蹈等艺术表演,展现了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大会还表彰了在甲骨文普及与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团体,分别授予“甲骨文明·传播少年”及“甲骨文明·先进个人”称号。
第九届华夏文字节以甲骨文为纽带,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不仅为全球AI伦理框架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探索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本。(王建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