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全民思想境界
文化强国之“强”,首要在于人民思想境界的升华。思想境界作为文化修养的深层结构,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文明程度。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理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这些思想精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底蕴。
思想境界是文化修养的深层结构,它不仅体现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深度,更反映民族文明的精神高度。中华文化自古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新时代提升思想境界,需构建现代性价值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需通过理论宣讲、媒体传播、教育实践等形式,让先进思想浸润社会,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民共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深挖文化资源禀赋,增强全民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之“强”,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上,更深刻反映在人民精神状态的昂扬振奋与精神力量的强大坚韧上。精神状态是民族气质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活力。改革开放铸就的创新品格,脱贫攻坚锤炼的奋斗精神,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底蕴,也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强国建设与人民精神状态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为提升人民精神状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通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在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人民精神状态的提升又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精神状态的饱满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自信的强弱。当人民以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中,必将激发出无穷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强大坚韧的精神力量,需要持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红色旅游、主题教育、仪式庆典等载体,让人民在历史的回望和现实的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要建立需求导向的文化供给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群众文化需求图谱,精准对接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群体的文化偏好,推广“文化菜单”制度,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体系,让文化服务更加贴心暖心,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
坚持以人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提升全民文化修养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文化修养的深厚上。文化修养是文明素质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积累和发展水平。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到三星堆的惊艳亮相,从《诗经》《楚辞》的经典传承到《千里江山图》的数字转化,中华文化正以崭新姿态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提升人民文化修养需要构建“大美育”格局。将美育纳入教育全过程,开设戏曲、书法、传统工艺等课程,让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广“高雅艺术进校园”,让经典剧目、优秀展览走进学校,让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历史遗迹,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让文化遗产成为提升人民文化修养的生动教材。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构建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始终以人民的需求为文化发展导向,把实现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建立全面的美育体系和深化文化惠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繁荣的道路上,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创造的核心在人,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创造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
文化创造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文化创造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上,更在于对新时代精神与文化需求的敏锐捕捉和创造性表达。然而,文化创造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依赖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能力,以应对文化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挑战。
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基础教育阶段植入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跨学科文化创新专业,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艺术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在职后领域实施“文化名家”工程,为文化领军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作平台。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链条,为文化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环境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为文化人才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和发展机会。举办文化人才专场招聘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文化人才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落实文化人才政策待遇,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让文化工作者安心创作、舒心生活,共同谱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当每个个体的文化基因都能与时代脉搏共振,当每次文化创新都能激活集体记忆,这样的文化强国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 张丽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5年度重大项目(项目号:ZTZX25ZD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