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党员干部要牢牢锚定“人民满意”这一根本标准,将优良作风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温暖、传得开的风尚,以作风建设的优异答卷,书写党群同心的时代篇章。
从“干部自律”到“群众有感”,让好作风看得见。作风建设好不好,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感受最真实。党员干部应当靶向回应群众期待,既要在“办什么事、怎么办”上亮明清单化流程,主动公开权责目录、办事指南,让群众“扫码可知、一键可查”,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隐性壁垒;更要在“急难愁盼”上建立闭环机制,对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响应、限期办结、全程公开,用“进度可查、结果可评”的务实举措,让作风建设成果以“可视化”形态融入民生改善的具体场景,让群众在“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切身体验中,看见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行动轨迹。要开门接受群众监督,既要主动把工作“晒”在阳光下,通过入户走访、网络平台等渠道,定期向群众报告作风建设成效,让“做了什么、做得怎样”由群众来“打分”;更要敢于在舆论监督中“照镜子”,对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以“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鲜明态度,将群众的“差评”转化为作风改进的“施工图”,让群众在“干部敢亮短、问题能解决”的互动中,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的力度与温度。
从“制度条文”到“生活场景”,让好作风摸得着。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接待群众的语气、每一份文件的措辞、每一次调研的路线中。党员干部要以“枝叶关情”的细腻传递服务质感,在接待群众时多一句暖心安抚,少一点机械回应;在处理问题时多一份“办就办好”的责任担当,少一些“差不多就行”的敷衍态度。面对群众咨询,主动提供“一次性告知单”;面对特殊群体,推出“上门办、帮代办”的定制服务,让群众在“被尊重、被重视”的细节中,触摸到作风建设的“民生温度”,让制度的“刚性约束”转化为服务的“柔性表达”。群众的小事里藏着民生的大事,干部多跑一趟、快办一步,群众就能少一份困扰、多一份安心。要以“雷厉风行”的效率彰显作风成色,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事”,对群众反映的“路灯不亮”“停车位紧张”等“小事”不等不靠、即接即办,以“今日事今日毕”的紧迫感推动问题解决,让群众看到“干部真干事、问题真解决”的实效。
从“党内标杆”到“社会风尚”,让好作风传得开。作风建设的深层价值,在于形成党风政风与民风的同频共振。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传递好作风,在日常交往中多讲“廉洁是福、贪腐是祸”的朴素道理,让“公权为民”的理念渗透到邻里街坊的闲聊中、家风家教的传承里;在面对人情往来、利益诱惑时,敢于说“不”,用“一身正气拒腐蚀”的鲜明立场,向身边人传递“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价值标准,让清正作风从“个人选择”转化为身边人的“共同认同”。要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红色物业”等基层治理实践,在志愿服务中亮明党员身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看到“党员就在身边、作风就在眼前”;积极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用“群众当主角”的方式传播真善美,让“克己奉公、守望相助”的风尚通过党员干部的“口口相传”“人人践行”在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形成“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良性循环。(作者: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