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创新提升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幻灯片-大思政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为新时代培养思政师范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养一批本领过硬的思政课教师,既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教育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着力培养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成为新时代增强思政引领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

积极构建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建构合理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教育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思政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思政专业的属性特点,运用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合理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掌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等相关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既要通过开设书法、教师口语等相关课程对思政师范生进行专业指导和日常训练;又要通过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微格教学训练等,不断提升思政师范生使用数智技术的方法和能力;还要加强思政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政理论竞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等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思政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政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能力培养。作为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范畴和思政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通。要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不断培养思政师范生对教学目标、任务、方法、特点、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研习将思政理论学习、专业实践训练与课后研究反思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思政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交流、教学设计研讨、教学观察评议等综合实践能力。

努力创设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协同机制。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教育实践协同培养机制,个性化制定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监督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共同培养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系列工作,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采取校地共建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联合主体的优势特点和资源专长,在深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交流中,全面廓清双方在思政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身份和职能地位。通过友好协商、深入交流、签订合约等方式遴选出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理念先进的高质量思政教师培养基地,同时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由双方共同完成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思政师范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锻炼机会。另一方面,要增强各方主体合作制度保障。通过成立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合作组织机构中高校与中小学领导的责权分配管理。还要制订详细的协作管理细则,让政府充分发挥自身在协同培养机制中的指导作用,为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着力强化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实践的反思性实践本质决定了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基于反思性实践来展开。一是要重视对思政师范生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反思指导。高校应着力聚焦思政师范生教育教学反思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既要加强和优化对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拔,又要注重对高校和中小学双实践指导教师的培训,围绕思政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通、优势互补。二是要增强思政师范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要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实践情景和理论研究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及时准确捕捉到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批判性思考、反思性行为,使其主动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促进自身教育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三是要提升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思政师范生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等数智技术,主动围绕实践反思问题广泛搜集信息,积极检视自身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对反思问题进行根源性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思政课教学的改进策略,并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逻辑思维,引导思政师范生在实践中提升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专业化水平。

健全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考核体系。科学、客观、合理地对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开展有效评价,对提升思政师范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确立多元评价考核主体。高校和中小学双导师要按照思政师范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标准,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作出专业性的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需要对自身过程和结果的表现进行客观把握和正确分析,及时反思总结以做出有效应对。同时,同辈能够在协作性教育实践中观察彼此的协作关系和任务完成进度,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沟通合作能力。二是要坚持多样化评价考核方式。借助数智技术的算法算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全学段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并根据个性化特点展开针对性分析,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线上平台记录与现场记录相结合、条件与目的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方式,不断帮助思政师范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是要综合细化评价考核标准。思政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考核应坚持综合性的标准,评价内容要依照思政师范生听课记录、教案设计、班级管理、实习总结等综合实践表现,来确立其在育人情怀、学科素养、教学技能、教育引导和沟通合作等多维度的能力指标,在综合细致的标准下进行客观评价,助力提升思政师范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国鹏 段佳锐)

 

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XKT04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