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5月中期 总第 557 期 2017年5月15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底气何来

今年一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的良好开局。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较好发展态势,出现了更多积极变化,呈现出经济运行稳、结构调整进、发展动能新、质量效益好的特征,向好态势进一步加强。

特别策划

2030中国 之图景

203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关键节点,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的新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油站”……2030年的中国让人充满期待。展望2030年中国之图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未来10到15年的社会发展趋势,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30现代化建设走到哪一步

2030年的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也将有大幅度的提升,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美好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在实现该图景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各种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方针,努力创造和谐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届时一定会实现这美丽的图景,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2017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绘就新的蓝图。从中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展望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图景,能够为设计中国发展宏伟目标提供依据。

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吗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成熟期向发达期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演进快于城镇化进程。至2030年将进入后工业化发达经济阶段,经济总量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至2030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缩小,东部和中部地区将进入后工业化发达经济阶段,东北和西部地区则迈入工业化发达期。

2030年中国的政治生态什么样

政治生态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的营造需要综合运用制度、纪律和规矩的作用,纠偏腐败堕落的政治行为,培养清明廉洁的政治风尚,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底气、自信去珍视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在生动的民主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种“协商之美”和“集体之善”,并更有力地呵护好、完善好我们艰苦探索出来且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特色民主制度运转有效,但绝不谋求意识形态和制度输出,更不会效仿某些国家强推“刺刀下的民主”。

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前景

到2030年,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尽管仍存在种种困难与曲折,但恰逢其时、恰得其势。在立法方面,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制定中长期立法规划,此外,全面系统地部署司法体制改革将会带给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司法红利。

203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吗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是60% 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10年。如果要问到203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吗?答案是还没有,因为同世界城镇化(西方国家一般称之为城市化)进程一样,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没有终点,而只是一步一步地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百年梦想,就必须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同时,还要加速建立和完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量避免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确保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030年,世界格局将走向何方

2030年的世界比现在相对安全,大国之间无战事,地区性热点问题中的多数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应该都是处于斗而不破的局面,恐怖主义仍然盛行但在可控范围内。纵然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2030年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美好。

国际秩序变革与中国的世界角色

未来的十几年时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中国能不能成为引领世界的力量,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2030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在2030年的国际角色将呈现为体系内的建设性领导者角色。

中国将重回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心

文化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发展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成...

热点述评

“一带一路”打造中国外交新图景

经济繁荣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超越经济繁荣与发展,最终指向文明的存续与勃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凸显出“一带一路”这份发展蓝图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在今年五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意义深远的主旨演讲,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了广泛共鸣。此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带一路”承载着推进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创新与重要实践。 “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工程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要...

传承丝路精神,描绘宏伟蓝图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突出强调了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引领,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超乎预期的发展进度和早期收获,又一次开创新性地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新思路,同时明确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意义深远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不断扩大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表明当代中华文明的对外交往是经济交往与文化交往、全球化与本土化、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用系统思维解读“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同周边各国合作,整合自身和周边优势资源,促进区域及各国协同发展的重要倡议。系统论思想不仅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而且能指导实践。我们要处理好“一带”与“一路”的关系,处理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以民心相通促进其他各方面互联互通。

实现“中国梦”需激发知识分子的担当热情

在新形势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发挥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的独特作用,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网络政治生态靠什么涵养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从原来传统的发展环境转变为网络环境。应以健全党的制度增强党的规则认同、以党的文化建设增强党的文化公信力、以改善合作环境实现党的民主治理、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夯实线上群众基础,形成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路径,保证党的政治生态的生命力与活力。

用理性激活网络反腐正能量

网络反腐是依托于网络社交媒体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来进行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反腐方式的创新,它弥补了传统反腐的缺陷。但是必须要意识到,当前我国网络反腐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应当站在理性的立场,对当前的网络反腐进行深入反思,并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社会治理

“道德绑架”从哪来,何时休

“道德绑架”本身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对权利的一种侵犯,“道德绑架”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利意识的缺失。切实保障公民身份平等的权利,是消除“道德绑架”的根本。

道德转型,为何转,向哪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微观层面的人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道德转型未及时跟进,引发了今天的道德困境。要走出道德困境,必须在道德建设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机制、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规范的践行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四个转型,即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建设

榜样文化是系统总结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道德经验和高尚品德而形成的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是社会成员出于对榜样的崇拜、效仿而产生自觉性、自发性行动的实践文化。榜样文化的形成必然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两者在内涵和目的上具有统一性。

新媒体让思想道德建设变难了吗

新媒体作为新型媒体形态,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把握新媒体优势,提高新媒体传播制度化管理水准,组建新媒体下的高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创新新媒体下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构筑良好的新媒体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将有助于开辟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水平。

公德与私德,一个都不能少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在长期的践行过程中,社会注重公德对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忽视了私德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因此,提高对私德的重视十分必要,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会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只有重视整个社会的私德建设,将私德与公德置于同等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社区建设

核心价值观要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从而转化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与外在的自觉行动,更需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探索价值培育的“着力点与主场域”。而“社区建设”的兴起则无疑为这一诉求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互联网+”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理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社区治理创新,优化社区服务,完善居民民主自治,推动社区党建及社工队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怎样更给力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表现更为突出。提高中国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多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市民化离不开城乡文化融合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而城乡文化理念融合又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城市文化理念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中,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农民城市文化理念,完成农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

以城乡一体化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局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是解决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是目前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发展,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地区性差异,破除人为政策的影响所导致的城乡差异。

集体土地入市,增值收益该如何分配

从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试点的实践情况来看,在增值收益分配方面仍然存在缺乏监管、政府直接参与分配、入市范围过窄,农民土地权利无法真正实现等问题。只有拓宽入市范围、明确交易主体、建立二次分配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配置。

财经聚焦

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的根本遵循

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了对“如何发展”和“发展为了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解答,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对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加明晰的确认,也是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的积极回应。共享发展理念指向了社会主义最大的公平正义,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制造”战略升级之路怎么走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应持续加快创新驱动转型、不断优化产业价值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的产业效应。

新兴金融工具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新血液

新兴金融工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目前我国涉农金融尚存在一些制约和短板。为此,国家应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支持,拓宽农业服务涉及面,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协同共赢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融合、互动的关系,两者的发展目标一致,且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积极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未来的关键在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电子商务从出现到现今,已有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方式和原理,在全球所有行业都给出了连接和共享的信息平台,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还全面覆盖了各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各类金融产品、服务的买卖。所以,电子商务在新时代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的“义利”之道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价值主线的传统义利观,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义利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传统义利观重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创业者需必备哪“几把刷子”

提升创业者创业能力,不仅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举措,也是经济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抓手。因此,需要全面贯彻国家战略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动力。

法治视点

开征环保税:“绿色税制”建设的重要一步

以环保税为先导,我国环境税体系建设,乃至整个税制的“绿色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转变环境相关税种的设计思路,要转变发展的理念和衡量标准,要转变税制结构和税负分配格局,从而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强制性规范在我国的适用研究

在《法律适用法》的规定当中,对于强制性规范的定义以及规定,总的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据此我们应该通过将强制性规范的范围予以设定,以及分类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对国外的强制性规范的范围进行界定;对于强制性规范的保护给予具体的规定等途径来进一步完善。

我国示范诉讼制度的构建

增强解决诉讼纷争的能力、效率、试错功能、有效弥补代表人诉讼的缺陷等价值与特征,决定了示范诉讼制度在我国诉讼制度构建中的必要性。我国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示范诉讼制度的共同特征出发,在适用范围、模式、管辖、判决效力扩张等几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示范诉讼制度。

跨国追赃缘何困难重重

近年来,我国在跨国追逃犯罪嫌疑人以及赃物方面成效日益显著,但面临着即使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后,涉案财物往往难以追回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追缴力度不够、追回机制不完善、涉案财物认定难、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对此,应借鉴国际赃款赃物认定标准,完善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建立非经刑事定罪的财产追回机制。

用法律防控关联交易的潜在风险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关联交易凭借效率优势,对推动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公司法》是管控关联交易的法律,因此,在关联交易中引入《公司法》进行法律规制,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堵补“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法律漏洞

征用土地是城市建设所必需,但是,需要很好地解决征地补偿的标准问题,因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乎农民生活,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使被征地农户、开发商、政府三者间的利益达到最佳平衡点。

劳动法为什么要倾斜保护弱势群体

1994年我国正式出台《劳动法》,用以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劳动法》诸多原则之中,“倾斜保护原则”是其立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改善了劳动者弱势地位,并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是一种从辩证的层面对现代性客观肯定后的理性批判。在我国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念为指引,将现代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强调大众化,因此,在开展传播过程中,要科学认知受众地位,注重受众参与,多和群众开展平等沟通,也要在传播实践中,建立宣传反馈机制,改正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调整传播方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提高宣传效果。

关于分配正义,马克思怎么看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继承,融合了哲学中的自由与正义理念,蕴涵着马克思对分配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对资本主义分配非正义的批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现阶段主要的分配原则,应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物质基础,从而将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分配正义。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多维审视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内容全面而丰富,包括自然概念重新界定、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唯物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分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等,彰显了时代性、哲理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特征,对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思想舆情

坚定“四个自信”,青年不能“缺位”

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要针对青年的认知特点,做到正视问题、解疑释惑;结合青年的时代境遇,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根据青年的心理素质,做到破立并举、比较鉴别;基于青年的生活环境,做到多方联动、多维呈现。

如何切实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规律

高校党委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只有真正把握党的思想理论精髓,掌握辩证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才能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摒弃“灌输论”,注重彰显“思想”自身的魅力。

开辟网络思政工作新阵地

网络文化和思政工作的功能及宗旨存在一致性,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效能与影响力。思政工作者要着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倡导知识性、思想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先进网络文化,去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心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受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

当代青年该如何审视自我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首次确立人的主体性的箴言,提倡人们要不断反观自身,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自我反省、认识自己,做一个真正有“德性”之人。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当代青年应在现实生活中重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从关注物质化、功利化的事物本身回归到关注自我价值观提升上,以此实现自我价值。

文化纵横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地名作为社会基础地理信息,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地名工作特别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变迁——从天津相声说起

相声是天津的城市名片,其演出空间的变迁,折射出了城市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路径与潜力。在市场经营、政府保护、艺术发展、学术研究等多元合力中,更好地对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既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的整合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要开拓创新,也要精雕细琢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从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重新追问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断提出文化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中独树一帜,在未来的文化蓝图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弘扬乡贤文化,引领乡俗民风

历代乡贤作为地方社会风气的代表,具有显著的思想感染与精神诱导作用。在地方民风日趋功利化、冷漠化的当下,积极发挥当地熟知的历代乡贤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无疑是建设地方优良民风的好办法。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评估与现代转换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以及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有着其它思想难以比拟的积极性、文明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存在着消极、保守以及落后的元素。所以,有必要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价值及现代转换进行评估和分析。

读史札记

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初衷,虽是出于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的政治愿景,但却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成为西汉王朝认知西方世界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顾宪成官德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有益启迪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的官德思想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却又高于民本思想,带有早期启蒙色彩。其中,“仁者爱民”的民本思想、“正为正政事”的廉政理念,是顾宪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他以民本思想、廉政思想等为代表的官德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