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9月上期 总第 568 期 2017年9月1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 推动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人才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相关要求,既体现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时代性、系统性,又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人才、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人才队伍等重大问题,为建设好当代中国新闻舆论人才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7.26”重要讲话学习

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

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更具备长远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的战略眼光。在改革发展大潮风起云涌之时,作为我国大国治理的灯塔,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指引着我们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治理的重要论述

2013年1月28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

百位专家谈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摘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作为拥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绝非易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采访国内外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思想进行讨论,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大国治理,习总书记怎样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制度设计、战略部署、国际战略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对我们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之始,就自觉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把组织好群众、引导好群众、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治理思想,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重要作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继承和创新辩证关系的正确把握,拥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思想还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战略考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中,政治认知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性指标,它保障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方向性,避免一个大国犯颠覆性的错误。政治认知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对政治制度决定性作用的认知程度,“飞来峰”式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无效治理甚或国家失败;而根植于本土的政治制度,具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文化传统的滋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个全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理论视角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历史进步意义,有助于我们提高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策划

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卓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财富,不断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篇章。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立足世界挥之不去的底色。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重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史籍的丰厚、庞大,非世界上任何族群所可比拟。重历史、重列祖列宗是中华民族得以永远维系的根本原因。对民族历史的自信,使中国五千年来几度沉沦又几度崛起,这是一个打不垮的、坚强的、生命力永恒的民族。

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

所有古老的文明,如“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之外,各国后来的文明演变都显得特别剧烈,以至于面目全非者大有存在。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化,既循序渐进,又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值得探究。

“居今识古”的底线在哪里

古人的事能否被后人所知,“居今”能否“识古”?如何“识古”?即历史能否被认知?又以怎样的方式去认知?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史学命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关注过这个问题。不过,答案千差万别,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史学派别。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近68年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回望历史、汲取经验、牢记教训、展望未来,对我们干好今天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170多年来,革命者们作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是,真正的革命者,无论遭遇何种挫折,都会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不足以领导中国革命,从而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正是来自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真正爱国者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代革命者从前代人的奋斗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开辟新的道路,才能够力挽狂澜,把中华民族从危机的边缘挽救回来。中华民族最终能够实现独立解放、获得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接续奋斗”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要求我们必须正面对待自己的历史。正面对待自己的历史,就意味着要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辩证发展的认识论运用到历史认识当中去,要具有立足中国看世界的世界观。

国人自信为何要以历史为尺度

中华文化的成长路径,就是一部应对生存挑战、不断创造新鲜独特的生存方式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进程,饱含着生存智慧,也创造出与土地、环境和自然不断调适的文明方式。中国人对新的文明格局的认知,就是以实力作支撑的说话底气,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是能够成为历史自信书写者一员的真实含义。

历史不自信的三大根源

历史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西方新兴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冲突与对抗、人们对自身历史发展没有客观正确的了解、一些西方国家歪曲和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是历史不自信的三大根源。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历史自信地书写未来的新篇章。

要历史自信,亦要历史自省

如何对待历史,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当下的精神状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必须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有一种自觉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思考民族历史,具有特别意义。历史自省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在历史自省中,我们才能达到历史自觉,最终才能内化为历史自信。

以历史自信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党的历史自信源于战胜各种困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源于历经挫折所磨砺的意志品质与自我革命精神。强化历史自信的目的,就是要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揭示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内生逻辑;深化对“四个自信”的研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内涵。

中华民族何以更加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历史自信。中华文明史建构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民族传承生生不息、国家日益强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形成了中国人民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样,对历史上的战乱、屈辱、曲折史的记忆,构建了人们对现有和平稳定局面的珍惜意识。

历史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遵循

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连贯的过程,具有承续的涵容性。中华民族在筚路蓝缕中创造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今天在世界思潮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现实支点,它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魂”和定力之源。

热点述评

和平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

当代中国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选择和承诺,合作共赢战略是和平外交理念的核心和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外交理念的目标和归依。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依据时代特点,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严峻的局势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推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目标追求,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和”文化的当代延伸,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表现了中国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兼爱互利的价值取向。

用百姓的“获得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

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考验改革者的决心与勇气,越来越能检验改革者的韧劲与干劲。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改革的“试金石”。广大领导干部要杜绝形式主义与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控制自己的欲望,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干部任用必须摒弃个人“小圈子”

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消解选人用人制度权威,助长官场“逆淘汰”之风气,滋生各种官场腐败现象,增加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为此,必须铲除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土壤,堵塞其通道,摧毁其市场,维护干部任用的风清气正。

如何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应从多个方面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思想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在组织建设方面,应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健全党组织生活;在制度建设方面,应着力构建完善的制度约束与测评机制。

社会治理

“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新思维新战略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导航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治理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治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几年来高强度、密集型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我国绿色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进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民生建设工作,社会整体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和谐、幸福、健康、文明的生存环境。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需要持续优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从顶层设计方面着眼,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支撑体系。

让制度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情况也愈演愈烈。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以绿色发展助力扶贫攻坚

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绿色发展是符合当今社会大众的发展潮流。对于精准扶贫来说,精准扶贫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做到精准脱贫,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其中,从根本上提高了绿色发展时代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质量。

补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等多方主体,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转变治理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制定适应于农村生态环境实情的具体实施措施及办法。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建设企业环保设施、引导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推动绿色就业需破解哪些难题

共享经济发展是将人民作为发展关键,而绿色就业则对提高就业率、推进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共享经济发展下绿色就业战略不仅为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就业岗位、提高岗位转换能力提供了动力,还能优化政策支撑结构,扩充就业容量,提高绿色就业能力。

唤醒企业绿色责任意识

作为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肩负起促进绿色发展的责任,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也符合经济健康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引导企业承担绿色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绿色发展的热情,激发企业潜能。

财经聚焦

撬动创新增长的杠杆是什么

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解决企业高库存、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中国经济增长老问题的新思路,下一步的关键是能否在具体举措上找到正确有力的抓手,并落到实处,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企稳背后的隐忧

2017年上半年经济企稳趋势明显,但应当冷静地看到,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要以协调性机制建设,防范房地产泡沫,降低人民币大幅贬值风险,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稳定的预期。

中国经济的痛点在哪里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原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当适时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及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和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警惕消费社会的异化消费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形式的消费指导并制约着人的消费活动乃至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消费文化快速发展,消费观念发生从实用性到符号化的转变。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一种存在感,被赋予一种神圣性。消费成为了一种新的异化形式,这种异化在根本上表现为过度符号化。

乡村旅游何以走得更远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机遇,但仍存在缺乏综合性规划、旅游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当保护古村镇的民俗风情、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加强乡村旅游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民俗风情为乡村文化旅游增姿添彩

民俗风情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当前,农村居民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商户、民众的联动协作能力不足以及旅游项目种类不够丰富等短板,是制约民俗风情融入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从健全农村民俗风情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制度等方面着手,努力促使农村民俗风情融入文化旅游。

创业与创新怎样同步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业与创新的同步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同步更新。推动创业与创新的同步发展,必须要平衡市场与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创业与创新市场投融资环境,并完善创业创新同步的相关政策。

法治视点

如何奏响“司法保民”交响曲

司法保民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对于符合起诉条件之诉,法院应当适时受理,并且禁止随意增加起诉条件。另外,法院应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保持司法的消极性。避免违反司法消极性作出民事判决或相关执行。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之道

法治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党员干部作为先进力量更要以身作则,学习钻研法律知识,培养理性的思维逻辑,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并付诸实践,坚持法律信仰。法治思维的形成,除了党员干部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的影响、规范和激励。

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控股股东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决策者,是企业经济主体。当公司利益与控股股东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利益诱导下,控股股东普遍会滥用股东控制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为此,研究制定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责任举措,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专题调研

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的龙岗实践

基层党建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没有扎实的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就不能落到实处。深圳市龙岗区的基层党建实践,就是从细微处见实效,其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

以“大党建”理念引领基层党建——访深圳市副市长、龙岗区委书记高自民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龙岗区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龙岗是产业大区,产业园区云集,坚持把园区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凝聚转型发展合力,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面提升。

龙岗探索城市“大党建”的四个新特点

党建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党建研究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几位基层代表的经验介绍,龙岗区城市党建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一是呈现了党建新格局。二是创新了党建新形态。三是彰显了党建新思维。四是推出了党建新举措。

发挥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复合效应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治理结构本身的发展变化、政党与新兴社会组织的关系、基层党建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的关系如何处理等时代新课题,通过创新基层党建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始终发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基层党建最根本的政治方向。

创新基层党建的品牌特色

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在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党性教育、服务群众、组织创新、围绕中心工作等方面,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在社区党建、园区党建、商圈党建等方面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找准城市党建基本规律

城市党建工作以前注重于社区党建,从社区党建提升为城市党建,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别,而且要从工作的范畴、内涵以及工作成效方面做一个大的思路转变。龙岗区基层党建的实践,体现在文中几个方面。

中国经验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出力——民建如何履行参政党职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时代重任,民建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沿着中国梦的“路线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块数据”“块责任”“块治理”——“平安宝安”建设的三个抓手

深圳市宝安区公安分局通过“块治理”,实现了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打击犯罪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了社会面动态管控能力,实现了刑事治安总警情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抢、骗”等重点警情的大幅下降。

打造健康市场机制 助力品牌成长——浙江中烟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新探索

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纯国有、严格执行计划管理的垄断性行业,它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中国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凭借一股市场化改革的自觉性,浙江中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优化内部产销运行为核心,提高企业市场驱动管理水平;突出发展“利群”,坚持打造“可以不断升级的高结构大品牌”。

以“三心”模式创新国企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强化“根”“魂”意识,把党建工作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灯塔”“引擎”,在工作中突出核心、融入中心、凝聚人心,树立正确导向,发挥党建优势,引领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域外观察

英国“脱欧谈判”为何如此艰难

英国“脱欧”的法律程序虽已启动,但是谈判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仍是最大的问题。从谈判双方来讲,英国由于内部的立场分歧并没有统一的方案,而欧盟在经历短暂的困难与混乱后愈加团结,立场也比较一致,这样的局面对英国而言是不利的。

欧盟经济一体化并非万能良方

近年来欧洲出现的一些系列问题给欧盟的未来蒙上了阴影。对欧盟持乐观态度者期望经济一体化能够为欧盟公民带来更高的收入和福利,而经济现实却与乐观期望想去甚远。现实背离期望或有其外因,但也有与欧盟经济一体化有关的内因。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有哪些好做法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运动是日本在二战后针对乡村凋敝、农业发展滞后所采取的大规模乡村重建运动。从整体上看,日本“魅力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延伸农业价值链、延续乡村文化价值链和推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为内容的人、文、地、产、景等方面的统合推进过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想舆情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网络“好声音”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勇于面对变化的形势,并且善于利用各种现实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强化、发展、完善。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媒介管理,夯实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阵地;要构建和培育网络学术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影响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法治支撑

网络空间的法治机制直接影响着网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及行为规范,用法治的理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特性的客观诉求。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法治理念搭建网络学习环境,线上线下合作发力形成协同机制。

网络舆论的滥觞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滥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不断在网络舆论中吸取其精华,强化网络思维,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大学生要谨防落入西方意识形态“陷阱”

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尚不完善,这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此,我国应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高校网络安全监察体系,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避免其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误导。

高校“微思政”如何推进

“微思政”模式的开展,可以推进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也可以推进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实。我们应该着重打造思政教育“微阵地”、繁荣思政教育“微产品”、引领思政教育“微对话”以及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为“微思政”模式推进铺平道路。

文化纵横

什么样的主旋律作品能够直抵人心

当前的中国需要有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来主导、引领、团结各方,形成合力,而创作主旋律文化作品,就是我们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彰显国家形象、突出爱国主义、真实反映历史、合理反映现实、力求制作精良,是推动主旋律文化作品发展的必要之举。敞开大门、海纳百川,鼓励民间影视机构百花齐放,是主旋律文化作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战狼2》为何如此成功

由于旧式主旋律电影常常依照一些套路去决定人应该如何循规蹈距,难免失去常人所理解的多样性,于是个体的性格形象也失去亲近感。强调《战狼2》超出概念束缚,使冷锋成为兼具西方独狼式的英雄和东方情感英雄的角色,无形中打破了传统主旋律人物似乎无可挑剔、无懈可击的概念模式。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道

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抵制现在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为此,我们需要认清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长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传承

长城首先是一处古建筑文化遗产,同时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理想、情感和价值追求。长城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族群气质与人文积淀,是推进民族精神传承的平台。感知长城文化,能够促使民众切实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义务,传承优良品德,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以传统文化教育重拾优良家风

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不仅可以使优良家风更好延续下去,更有助于让全民族认识、学习到中华民族高尚的美德和情操,激发文化自信,自觉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重拾优良家风,既抓住了根本,又激发了内在的深厚力量,是做好家风传承的重要保障,同时为民风、党风建设打牢了根基。

读史札记

古长安城的历史兴衰与沉浮

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然而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究其原因,除经济因素外,战乱使关中地区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经过长期战乱,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树木植被大量减少、水资源变得相当短缺,这些因素均加速了长安的衰落,使其失去了作为一国都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