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3月上期 总第 587 期 2018年3月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特别策划

深刻理解诚信建设的重大意义

尊敬的张梅颖副主席,叶小文副主任;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层内涵,是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今天,各界嘉宾朋友齐聚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共同关注新时代中国的诚信建设,深入研讨诚信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理论意蕴,具...

立诚 守信 感恩 致成——中国人寿的诚信文化理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中国诚信建设高峰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论坛主办方表示祝贺和感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

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新使命

尊敬的张梅颖副主席、叶小文副主任、张建星副社长、韩震书记、周文彰副院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朋友: 刚才三位领导的致辞讲话,诠释诚信的重义,揭示诚信的本质,凸显诚信的特点。聆听这样的讲话,让我们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我代表本次论坛主办单位,向三位领导的精彩致辞讲话表示衷心的感谢! 诚信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命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社会工程,贯穿历史长河,伴随...

叶小文:诊治“诚信缺失症”非常重要

中国共产党是最守诚信的政党。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的诚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是最守诚信的民族,孔子曾对子贡说,“民无信不立”,这说明中国古代有守诚信的传统。然而,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存在着“诚信缺失症”现象。 市场经济本是个好东西,...

周文彰:百善“信”为先

诚信既是道德信条,也是法律精神;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则。诚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提出“百善信为先”,不仅是要在全社会道德建设中把诚信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且是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借助和依靠法治的力量,把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作为重点;提出“百善信为先”,就是要提高诚信在所有行为规范中的地位,增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韩 震: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基石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诚信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价值规范,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正常社会秩序和良好社会合作的可能性。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随着人类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诚信发挥规范功能的范围也就随之扩大,并且由于范围的扩展而成为社会...

李德顺:以诚信的方式建设诚信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几个月前我刚去过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参观考察,实地见证了该公司在金融保险业方面,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精神以诚信的方式积极贯彻落实的事迹。他们在精准扶贫方面所作的努力,尤其使我印象深刻。一个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有效助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王新生: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用诚信筑起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并呼唤诚信文化。作为礼仪之邦,我国很早就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居于精神统治地位的儒家将“信”作为仁学的“仁、义、礼、智、信”五端之一,要求全社会成员加以奉守,不仅把“信守诺言”作为君子的良好操守,也把“取信于民”作为国家统治的民本根基。在当代中国,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为政之要,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构建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诚信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有诚信焦虑,觉得周围人靠不住,整个商业信誉体系也靠不住,有些人认为:周围人都不诚信,那我也只能不诚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更诚信,个体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每个人都不诚信,社会肯定不诚信。要改变这个状况,一方面是个体在诸如传统儒家精神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意识不断向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有好的法律和秩序的保障,即制...

诚信建设 政府先行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言而有信”以诚教子的曾子。有“南门立木”变法成功的商鞅;也有“烽火戏诸侯”国破家亡的周幽王。实践证明,诚信不仅仅是经济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无信不立,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

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

诚信文化建设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深层次哲学问题,尤其值得从社会价值论角度做出审视和剖析。伦理体系的诚信是主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可识别性、可交往性。制度体系的诚信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证和保证。精神体系中的诚信,在科学认知、精神信仰和审美艺术等各个领域中都具有价值源点和逻辑前提的意义。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

超八成公众认为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公众诚信观念与诚信意识调查报告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是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与日俱增。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丰裕充足的物质文化,还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各种...

论坛特稿

四川下足“绣花”功夫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四川省委省政府将“精准”视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关键词和生命线。创新要素投入保障,让资金更活;创新工作推进方法,让效率更高;创新分类帮扶机制,让合力更大;创新内生动力激发机制,让成效更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和方略

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与世界上现存的主流外交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可以说是对现行的外交思想的重要改进,是更符合中国自身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所需要的一套思想理论。

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新特点

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持续经历各种分化和矛盾。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大国责任的更大担当以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梦想,都对中国今后外交方向与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概括总结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特点,将对中国的外交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逻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能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提升

意识形态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前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重点应在意识形态鉴别力、意识形态处理力、意识形态领导力上下功夫。要努力使党员干部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共产党人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员的整体素质逐渐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全体共产党人更好凝聚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党风政风建设为何需要“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的根本所在,在“红船精神”影响下,党和政府能够全心全意为民工作,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向。因此,深入了解“红船精神”的影响和作用,是新时期我国党风、政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何以有机结合

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是两种监督形式,前者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监督,而后者则是支撑和推动前者顺利持续进行的重要途径。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各具特征又相互贯穿、融合,成为新时期我党监督的有效路径。

社会治理

新时代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点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部署,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到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助力开道。

廉价药供应短缺难题何解

廉价药供应短缺暴露的是我国医疗保障的漏洞与缝隙,亟待基于医疗大数据开展成本疗效评估,实行病组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医生和医疗机构使用价低质高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建立医药、医疗、医保、患者四方利益共赢的廉价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创新逻辑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其关键支撑与操作流程为“市场运转、政府主体、定项委托、契约管理与考核兑现”;其根本要求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科学地对待与社会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放”与“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公共服务的外包已经成为了现代政府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建设效果。但是,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其在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健全法律体系、优化合同设计等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外包良性发展。

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

公共政策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和保障,要成功地解决住房困难、上学困难、看病困难、养老问题、就业等民生难题,就需要不断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度改革和完善,让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能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加油助力。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与纾解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但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让百姓的获得感更高,还能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乃至以后,政府需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的参加

目前,我国各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庞大,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整体资金投入与智力支持比较有限。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进将释放新时代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对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财经聚焦

什么阻碍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衔接难、资金获取难、人才劳力缺失等障碍,要通过提高经营规模、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种途径促进两者有机衔接。

科技进步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

科技进步历来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本来就是用来解放人类劳动、解放生产力的。但是,对于如何应对当今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如何调整现有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实践经验还不丰富,关于技术革命的理论深入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智能经济下公众有何就业焦虑

智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但不少人担心,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会导致用工减少,失业率增加,亦或使岗位难度增加,自身无法胜任。因此,应引导民众认清经济、科技发展实际,努力适应变化,理性对待自己在就业上的焦虑情绪,有效缓解社会性就业焦虑情绪的扩大,实现智能经济发展,提高民众就业能力。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就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供给。因此,要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核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改革教育培训;加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其劳动效率之间的相关性。

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依然是“三农”问题。进入新时代,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劳动力流失对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流失引发了农村人力资源配给结构的失衡,增加了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整体难度。这就要求从遏制劳动力流失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劳动力在本地消化,支持返乡人员的本地创业,着力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寻求产业运营模式的渐进革新,从而充分推动农村社会的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法治视点

寻求网络民情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

在以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为目标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司法审判应当注重纠察网络民情可能的偏失,同时理性地回应网络民情,发挥网络民情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权威。

为农村发展注入法治能量

农村法治化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完善、普法教育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探析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路径,不断完善农村服务法律体系,构建法律公益服务体系,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体不断提高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结合了公法文化和礼律,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法治价值理念。要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质资源,结合实际优化创新,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律制度体系,实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现代法律精神合理“对接”,注重“本土化”吸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

国际法不应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中缺位

“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国际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的风险性,增加了监管难度,探究国际法在国际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应用,能够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发。

党建研究

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如何履行好职责

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履行好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应充分认识到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把党建工作放到自己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应采取集中轮训、实地考察、实践锻炼等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抓党建促脱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一种制度创新。驻村“第一书记”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了活力,在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突出问题,强化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推动富民强村、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谐稳定以及培养锻炼干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层党建怎样创新发展

基层党建工作是我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加强基层党建就是要明确党组织的工作范围,将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强化组织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领导队伍,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向前迈进。

企业党支部建设的两个关键点

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面对新时代我国企业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必须要强化企业党支部组织建设,搞好“经济大合唱”;必须要加强企业党支部廉政建设,切断腐败利益链条。

为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核心因素,必须要在精准扶贫这场硬仗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因此,明确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将会充分发挥出基层党建工作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这场扶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新形势、找准着力点、落实新举措,切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外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削弱民族凝聚力

历史是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就在于经它歪曲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成了“病史”“罪史”。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认知碎片化,历史共识空虚化,恶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污染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境,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仅仅是否定历史、否定英雄人物,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是虚无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及发展观的综合体。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阵地建设及队伍建设,通过党纪国法进行合理合法反击,以遏制其传播。

让革命历史不再“虚无”

中国革命历史是社会大众建立共识、强化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基。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价值中立”“碎片化叙事”“娱乐恶搞”等手段解构革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消解了革命文化的严肃性。对此,我们应夯实理论、扎实史实、联系现实,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让革命历史更鲜活。

思想舆情

当前我国网上意识形态研判

当前,我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向上向好,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如借助错误思潮炒作热点事件,否定现行社会制度;利用敏感议题渲染全民焦虑,激化阶层对立矛盾;社会事件泛政治化现象凸显,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反华势力合谋攻击体制机制,破坏国家长治久安;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恰当措施加以解决。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生力军,其社会心态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教育上加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建设上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接地气”方能“有人气”

“接地气”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便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接受的良好和谐的教育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者的人文吸引力与感染力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教育所具备的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基于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思想行为模式的时代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宗旨,聚集人气,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如何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与信念。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每个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彰显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应,能够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融合。

文艺评论

“一带一路”为艺术精品开辟新世界

“一带一路”引领艺术家进一步站在全人类视角和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全面辩证的和谐哲学精神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精神,读好生活与社会这本书。

扩大不同文明圈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使中国文艺发展面临一个更高层次、更加开放的新格局。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精神风貌是文艺最大的表现空间。提升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需要我们从文艺的社会存在、中国的发展新变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带一路”:一个天高地阔的文艺大题材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东来西往的丝绸之路均与文化交流有着不解之缘。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文艺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睦相处、民心相通中发挥情感纽带的作用,而且需要文艺走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前沿,为新时代留下文明的丰碑和文艺的杰作。

中国文艺还有更为长远的路要走

当前,“一带一路”文艺融合的“民心”工程为文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新渠道。中国文艺工作者们只有创作大量优秀的、具有民族审美个性和时代精神追求的文化艺术作品,才能推动我们去建设“一带一路”;只有感知其他民族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使民心相通,最终实现恒久相通、可持续发展。

文化纵横

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精神基石

坚定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筑牢民族精神的基石,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加快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坚持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合作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借助“微”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期许通过社会建设实现良性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稳步前行。其中,大众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秉持合理性、人本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结合地域发展实情、与现有公共空间结合、创新开放形式等措施,达到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目的,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哪些因素阻碍社区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出台相应政策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成效初显。但由于我国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供给理念较为单一、居民参与意识相对薄弱、缺乏专业文化建设人才等。这需要各方采取针对性措施,规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展现出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民俗文化的道德意蕴

民俗文化来自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合,具有生活与集体两大特征,其内含大量德育资源,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民俗文化的德育基因溶于民俗生活中,以民俗模式不断贯通生活,在潜移默化间为个体生命提供德育思想教育,促进人的成长。

充分展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内在价值

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在海洋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但在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中国海洋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充分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内在逻辑,探寻中国海洋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延续海洋文化的生命活力,建立包容的海洋文化格局。

读史札记

唐朝如何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唐代对官吏犯罪问题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前者用于规范官吏的行为,后者则是对违反这些规范的惩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了这一历史时期吏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