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2月上期 总第 615 期 2018年12月1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对4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思考

【摘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六大关键支撑,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个从改革起点到道路选择、改革重心、改革目标、改革力量、实践主体,清晰而完整的逻辑链条。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02 【文...

特别策划

改革开放的文化逻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生之谓易”……中国这片文化沃土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须臾不可脱离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成为引导我们选择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基因,成为号召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旗帜。 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

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意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模板”,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版”;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版”;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而是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创新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版”。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自信源自何处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发展命运的关键抉择。历史走过40年,中国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尤其是我们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面向未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但让亿万中国人民告别贫困、步入小康,而且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许多场合强调文化自信...

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如何炼就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通过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相统一,塑造了开明的政治形象;通过顶层设计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塑造了和平的外交形象;通过硬实力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相融合,塑造了文明的文化形象;通过国际援助与大众传播相协调,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实现“中国化”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40年。这种历史性巨变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中国话语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和不断创新。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概念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对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与文化大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既定的时空发展逻辑,同时也遵循着中外文化对接、古今文化并蓄,工农文化并重、虚实文化双赢,城乡文化融合、军民文化结合的文化逻辑。中国始终致力于发展世界文化,致力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重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丰富与发展。在价值共识上,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在理想诉求上,开启了从“四个现代化”到“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追求;在实干精神上,完成了从鼓励“摸着石头过河”到激励“撸起袖子加油干”实践口号的推进。

改革开放的传统文化 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改革开放坚持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思想、民本思想、均平思想,有了这些深植于中国历史土壤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改革开放才获得了长久的历史支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40年来文化管理制度的演变脉络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制度供给层面保障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市场的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实际形成及文化管理体制的适应性调整。随着文化市场实践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为彻底的、符合现代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改革思路逐渐形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三个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是有灵魂、有方向的,灵魂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们坚持和用好改革开放这一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的灵魂和方向问题,是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发展逻辑也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做好“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相统一 发展是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与调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在诸多维度上的种种改变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带来了深刻的中国社会转型、心理转型以及文化转型。而这些转型的核心便是由曾经国家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走向了国家、社会与个人都有所兼顾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互容并存,走向了心理表达注重多重选择以及在文化上的多元价值的充沛供给。

热点述评

“优秀”岂能“轮流转”

一些干部错误地将评先评优当作“政治福利”,将先进名额均衡分配,做到“人人都有份”;也有干部以维护单位或部门所谓的“和谐氛围”为由头,狭隘地认为,内部工作氛围不能因为评优评先结果的“不均衡”而受到破坏,就让“优秀轮流转”。“平均主义”会让干部评优评先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工作劲头。

莫让“平均主义”污染了绩效考核一池清水

“平均主义”评优完全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削弱了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助长了“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僚文化,污染了绩效考核的一池清水。公平的评优不但与奉献精神不冲突,反而还会激励和强化奉献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考核机理,从根本上扭转“平均主义”评优的管理局面,形成新时代担当者成批涌现的制度体系。

培养党员形成政治“生物钟”

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在农村着力推行基层组织生活“落地工作法”,通过制作组织生活日程图,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逐级提醒;通过绘制民情入户图,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到人;通过建立组织生活纪实表,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逐级落实责任,农村基层组织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进一步促进党的建设,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深入理解和把握推进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重点在于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何以同向发力

在党的建设进程中,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无疑是典型的创新之举,彰显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路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通过找准结合点、探索新的融合方式、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科学引导,进一步推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充分结合。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如何有力监督

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纪委监委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将逐步实现全覆盖。各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要强化责任担当,把精准监督作为第一职责,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是保持革命本色的密码。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理想信念,永葆党的光辉本色。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要践行群众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全面开创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新局面。

社会治理

剔除鱼目混珠的“伪创新”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国创新发展仍面临来自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均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诸多阻碍,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为“伪创新”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伪创新”是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存在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因此,要对“伪创新”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针对性破解。

“财富焦虑”从何而来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飞速变迁与发展,民众对于财富的认知态度也变得日益敏感。关于房价飙升、股市低迷、养老改革、子女教育等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使很多人陷入了矛盾与认知困境:收入水平在提高,但远不及支出花销的数目;物价太高,实际收入缩水严重;时常加班,失业风险却在增加;理财产品爆发,个人收益却呈现下降趋势。在消费时代下,人们对于获得财富的渴望和对现有财富的依...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引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日益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主体,在面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同时,其心理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应抓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生活理念、社会道德、法治观念等角度进行心理疏导,激发人民活力,引导其自觉、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来。

“公序良俗”何以协调推进

“公序良俗”原则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法律对其的确认和有效维护,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新时代“公序良俗”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价值观念凝聚思想共识、以文化认同奠定精神根基、以德治与法治作为依托,共同协调推进。

互联网公益怎样越走越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公益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确保互联网公益发挥最大效益,需要慈善机构及企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高自身互联网公益的专业水平,树立网络公益品牌,借助互联网平台更好地运行慈善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慈善事业,助力慈善项目。

对网络公益众筹,监管不能“缺位”

近年来,轻松筹、水滴筹、爱心筹等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效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困难群众,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诸如个别“求助者”虚构病情、制造虚假证明、将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视为敛财工具。为了网络公益的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加强网络公益众筹的准入管理、信用管理和追责问责等监管措施,以规范其日常运营。

让志愿服务文化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激活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力量、协调人际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具有天然的文化示范作用。新时代,培育青年志愿服务文化,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要提高青年志愿服务认知,激发青年志愿服务自觉性,引领青年认同志愿服务文化,丰富创新志愿服务文化内涵。

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激发公民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与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让自觉践行社会责任成为公民的必修课,应改善社会环境、优化内在引领、强化责任教育,进一步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民践行社会责任理性自觉。

财经聚焦

新时代小城市发展靠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繁荣,为小城市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小城市以其独有的个性、地位和潜能,参与到中国规模宏大的城市化浪潮中。新时代,发展小城市就要靠创新,重点是打造特色,挖掘根植性。

完善税收政策 促进产业升级

税收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我国当前税收政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尚存在着一定的改进空间。未来我们应当设计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调控,加大税制改革力度。

打造“双创”升级版

打造“双创”升级版,需要通过强化制度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和创建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推进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存空间。

如何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驱动经济平稳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占GDP比重偏低。需要从改善消费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坚持惠及民生的政策改革,完善社保体系;顺应消费习惯变化,增强消费领域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突破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瓶颈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面临普及率低、规模小、力度不足、碎片化等诸多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任重道远。为了突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瓶颈,我们应当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农村参保意识;拓展筹资方式,增加保险基金筹资来源;拓展保险类型,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适当提高养老水平。

法治视点

清除虚假互联网广告的法律对策

把互联网广告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调整轨道,有利于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协同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互联网广告市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鼓励大众创业,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振消费信心;有利于全面激活互联网广告推进生产力进步的驱动力,打造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各得其所、多赢共享、包容普惠的互联网广告市场生态环境。

法律规则亟需跟上虚假广告“变异”节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迭代,互联网虚假广告与日俱增,消费者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需对互联网虚假广告采取“一体多维”的应对之道,即以消费者保护为主线本体,以细化广告内容准则、明确广告媒介责任、完善行业协会职能、加强广告科技监管为“四维手段”,打造消费者友好型市场经济商业环境。

优化立法语言 促进公民守法

立法语言的良好价值导向有助于公民自觉守法。因此,需注重增强立法语言的通俗可读性,增加立法语言的教育说理性,最大程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立法语言中,进一步促进公民自觉守法。

观念、制度与行为:法治话语体系的逻辑建构

法治话语体系是一个涵盖了话语理念、制度设计与行为方式的复杂体系和实践过程。推进法治建设,需要通过法治话语传递意识形态性的法治观念,并通过法治的制度建构及其运作,改变普通公众与政治动员主导者和国家的行为方式。

实现网络直播平台的法治化运营

网络直播平台为信息交互提供了平台支持,为互联网经济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平台运营缺乏规范化,平台用户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应构建完善的网络直播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平台参与者的法治意识,加强网络直播平台的有效监管。

大数据信息安全立法应秉持哪些原则

当前,我国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数据采集、加工、使用、储存等诸多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可能导致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受损。因此,要尽快出台公共大数据信息安全法规,以公共福利、合理使用、信息安全、过错推定为基本原则,确保相关立法能够保护各方权益。

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法治护航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也能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还缺乏完善的立法、执法与司法保障,这势必阻碍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成长。因此,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党建研究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必须严格用好“四种形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思想上深刻认识用好“四种形态”的重要意义,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把握好“四种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高度重视严格用好“四种形态”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基层监督执纪应与激励保障协同共进

为了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地贯彻监督执纪,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能动性,亟需在加强基层监督执纪的同时,坚决地推进基层激励创新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干部培养机制以及县乡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以期构建制度体系协同、制度绩效互强的基层现代治理体系。

高校不能重业务轻党建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我国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能够促进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建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如何让高校党建真正发挥实效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性愈加突出、自觉性明显提升,然而党员之间思想觉悟存在的明显差异、党性教育的重思想轻实践现象以及党建工作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等因素制约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为了促进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高校党组织应该增进党建思想的交流互动、打造知行合一的党员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党建工作考核体系。

让新媒体在高校党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媒体手段不但创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式,还拓宽了党建工作的教育空间。由此,把新媒体手段融入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党建网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工作环境建设,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模式,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体系,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网络党建工作的优化策略

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优化了党建工作手段,更为探索党建工作新领域创造了契机。因此,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为扎实推进网络党建工作,还需要统筹规划网络党建资源,夯实网络党建工作基础,完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用好网络信息技术 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网络信息技术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党建工作在思维、功能和治理结构方面发生转变。新时代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与时俱进推动党建工作,应从拓展党组织社会空间、彰显党组织社会属性、适应新环境新关系、强化引领与号召功能等方面入手。

域外观察

美国外交:从建构规则到颠覆规则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历任美国总统不同,特朗普总统醉心于退出、攻击甚至摧毁一些各国都支持的国际规则或者制度安排。从建构规则到颠覆规则,美国正在用远期损失换取短期获益。特朗普或许在筹谋第二任期,而更多的美国人在思考特朗普之后的美国走向何方,世界又将怎样。

欧盟互联网反垄断有哪些“新招”

互联网行业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反垄断法在互联网领域的适用性面临巨大的挑战。SSNIP(Small but Significant and Non-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方法是通过分析由市场反应产生的历史价格来确定相关市场范围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可能会使SSNIP测试方法不能准确地确定基本价格和增长率。 传统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失灵。首先,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提供免费的买...

“逢强必霸论”注定没有市场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贡献视而不见,将自身奉行的“逢强必霸”逻辑强加在中国身上,展现出强权思维和霸权心态。然而,霸权逻辑的产生与消亡有其历史必然性,“逢强必霸论”不能用来说明国际整体秩序,中国既没有可能更没有意愿谋求霸权,“逢强必霸论”注定没有市场。

思想舆情

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要从把好教师入口、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考核评价、强化党的领导、用好问责机制等五方面着力,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培育高尚师德,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自媒体时代传统德育该何去何从

进入自媒体时代,传统德育受到多方挑战,这表现在主流媒体德育功效降低、固有德育模式不再受到推崇、传统德育模范作用被削弱。面对这些问题,传统德育应从教育理念、法律监督、主体教育三方着手,推进自媒体与传统德育的融合发展,以此提升德育工作的效能。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心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但当前,一些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且依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春力量

中国梦为当代青年提供正能量,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当代青年处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广大青年要保持昂扬斗志,勇于把握时机,主动面对挑战,将自身打造成为本领过硬、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以个人梦助推中国梦,以中国梦带动个人梦。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跟上新媒体脚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为了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更新、更快的要求,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打造联动协调机制、营造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体系、开展评估体系的研究、加快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水平。

让手机小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舞台

手机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体作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也已经成为高校宣传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需要以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受众导向、立足“五度”传播为出发点,增强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读史札记

北宋“厚禄养廉”与政治风气转变

北宋统治者将提高官员俸禄视为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提高官员待遇、用法令规范俸禄制度,以养其清正廉洁之风。虽然宋朝“厚禄养廉”的构想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但纵观北宋大部分时期,名臣辈出,吏治循良,政治环境良好,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文化昌盛的局面。由此可见,“厚禄养廉”的确曾产生了非常积极而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