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现代化邮政强国建设新征程
建设邮政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邮政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要自觉把邮政业改革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邮政大国基础上奋力推进邮政强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进程中更好发挥邮政业基础先导作用。
建设邮政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邮政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要自觉把邮政业改革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邮政大国基础上奋力推进邮政强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进程中更好发挥邮政业基础先导作用。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四个“基于”、三个“伟大飞跃”、三个“充分证明”、十个“始终坚持”、九个“必须坚持”,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来,弹指一挥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
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性贸易摩擦,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黄背心”运动愈演愈烈,法国爆发了50年来最严重的骚乱;美国接连退出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万国邮政联盟,还威胁退出《中导条约》;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排外事件,有些地区甚至还爆发了民族冲突……受国际形势变化牵引,国际关...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经贸关系像纽带一样,将各国带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之中。逆全球化而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而且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能逆转。只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2018年民粹主义延续其前两年的上升势头,在并未丢失政权的同时,赢得了更多国家选举的胜利。民粹主义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选举中获胜后,开始进入政策实施阶段,呈现出以国家政策落实民粹主义思想,并溢出西方世界,渗透进发展中国家的倾向。跨国层面上的民粹主义力量也在相互呼应。
特朗普政府秉承“美国优先”的外交理念,将单边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单边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导致霸权主义抬头,无助于国际合作;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冲击;单方面大幅提高国防开支,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将打破全球战略平衡,增加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2018年全球排外主义思潮泛滥,欧美等国家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排外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极端主义、经济上的保护主义、社会上的排外情绪等。欧洲排外主义产生的原因,既有政治框架设计的不足,也有有效应对手段的缺乏,而白人至上主义则是排外主义思潮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根源。
达伊什恐怖组织的主力在2017年被消灭之后,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2018年总体上呈现减弱甚至衰微的趋向,但与此同时,达伊什组织的残余势力也在向非洲和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转移、扩散。极端主义在也门则出现“求财”的新特点,胡塞武装分子被爆出通过绑架换取赎金。与此同时,阿拉伯各国政府和社会正在越来越积极地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不仅在思想上拒斥极端主义,而且在行动上不遗余力地打击恐怖主义。
2018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及国际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贸易与投资保护的全球蔓延;政治极化、保守化和极端化的全球扩散;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与排外主义的全球流行;意识形态、宗教与文化冲突的全球扩大化;政治、经济、军事与安全领域的摩擦、对抗、危机乃至战争及其国际传播。因此,遏制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内生型危机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任务。
2018年生态主义呈现出气候资本主义的困局、思辨自然主义的入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苦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前行、生态学社会主义的进展等发展态势。全球多元生态思潮的蓬勃发展,有力证明了生态主义始终是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想旗帜。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移民问题和难民危机的出现,以及民粹主义的崛起,种族主义痼疾在自诩为“民主”“自由”之邦的欧美国家再度沉渣泛起。2018年,欧美社会出现的林林总总的种族主义事件说明:“种族命运论”的陋习依然存在,并出现了向“国家种族主义”发展的端倪。消除或打击已深深夯入欧洲社会结构中的种族主义,可谓任重而道远。
女性主义第四波有两条线索,一为美国女性大游行带来的女性参与选举浪潮,一为Me Too运动引发的反性骚扰运动。第四波的特征非常鲜明,包括使用社交媒体、波及发展中国家、议题具体和文化性强、参与者性别身份多元化和运动成果突出。基于不同理论的比较,第四波实质为修正的激进女性主义。
2018年,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事件宣告了美式“普世价值论”的自由落体。同时,特朗普支持者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理论,使“普世价值论”处于低潮期,这也说明“普世价值论”回潮尚待时日。
在2018年,“普世价值论”主要表现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博弈更加激烈,世界力量转移加速,全球治理赤字更加突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失衡导致“双重标准”凸显,现代化道路选择成为焦点。鉴于“普世价值论”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因此,有理有力地批驳“普世价值论”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树典型、立标杆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策略,有其合理的正功能,但“速成典型”“盆景典型”不仅难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会使人对形势产生错误估计,造成决策失误和偏差,更会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歪风。我们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立严密的工作流程,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确保“典型”站得住、用得上、可推广。
改变基层政府机关汇报材料中掺假的问题,应改革层层加码的压力型体制,减少各种考核和评比(奖)活动;整治文山会海,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切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作风;加强问责,刹住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歪风。
想为、敢为和善为的“三为”精神是践行实干作风,推动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真抓实干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也唯有继续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才能持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敢担当,更要善作为。敢担当是一种气魄和胸怀,善作为是一种能力和本领。要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大展拳脚、建功立业,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对于广大的党员干部来说,对党忠诚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政治品格、政治情操。忠诚可以转化为力量,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心无旁骛、敢于担当、务实为民。对党忠诚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强化,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造。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夯实党组织建设基石、铸造党组织之“魂”、弘扬党的文化等价值。为此需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方法,秉持价值认同等原则,落实提高党组织向心力、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推动党组织良性发展。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发展,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智慧源泉与精神基因。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将各项纪律要求内化为党员自觉行动,为全面从严治党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网民“微信‘吐槽’”而被“行政拘留”的一些事件,折射出众多基层治理中的“难点”与“痛点”。要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治理观念、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进行系统配套的体制改革。
微信的出现构成了一个现代中国的“圈层社会”,将原来差序格局的“圈”和社会等级的“层”纳入一体。“好友”越多、“好友”的交际越多,越难以调和。点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能轻易出手,需要拿捏分寸的举动。更加荒谬的是,在功利世界中人们常常遇到让人烦恼和厌恶的索赞行为。微信世界体现出的社会心态需加以关注。
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是引导人才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党管人才工作中,还需要创新宏观管理,调整工作方向、加强宏观统筹、加强考核监管;创新政策管理,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创新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将“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补齐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板”,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现实获得感、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多措并举补齐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板”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而科学认识并提升乡村价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要答好乡村振兴这一“新考卷”,应立足乡村价值系统,以生态宜居为方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以乡风文明为导向,凸显乡村文化韵味。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规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助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需以“三农”目标为靶向力,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为组织力,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力,从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从政府民意收集面临的情境、偏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看,可以将民意注水分为“难免注水”“积极注水”和“消极注水”三种形式,并依此厘清民意注水的形成机理。民意注水背后隐含着民众表达参与不足、政府捕捉民意能力欠缺、权责失范和惟上不惟实等问题,其有效治理机制的建设应遵循畅通民众参与表达、规范政府权责边界、激励政府有效回应的逻辑。
“佛系”的生活方式看似是怎么都行、看淡一切,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追求、没有欲望,而是对疲劳、无奈、失落的不完满现实状况的逃避。对于佛系心态,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着家庭传统观念缺失、物质供给能力弱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运行规律失灵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建立完善的供给政策等方式,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型升级。
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在制度和税收方面、人才和创新方面以及资金量和灵活度等方面,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间资本有效参与养老服务建设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民间资本和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进而促进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公益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益补充,在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激发公共文化活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有效提升公益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需要加强公益组织内部管理,提升公益组织公信力,加强对公益组织的保障力度。
文化营造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区服务均衡发展、激发社区居民文化认同等重要作用。只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服务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优先考虑社区成员的公共认同度,建立完备的社区交流机制,才能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发展新局面。
机会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公民机会不平等问题。制度是实现公民机会平等的刚性保证,为此,我们应探究以制度建设推进公民机会平等的方法路径,助推公平正义、和谐美丽社会的建设。
当前,部分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周期的变化、传统红利的耗散和简单套利机会的减少,以及制度成本、垄断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小微企业是支撑社会就业、推动市场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持续上升的成本正在逐渐迟滞小微企业的发展步伐,对社会就业与市场创新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促进小微企业成本的显著降低,进而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加强政策引领,稳定原料成本;健全社会保障,节约用人成本;推进减税降费,加强金融扶持;优化政府服务,实现简政放权。
面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我国部分“老字号”企业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老字号”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注重品牌、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品牌体系,吸收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推动“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创新变革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依托云计算,实现具体业务与会计核算的深度融合,提升管控财务信息风险能力,提升会计队伍胜任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汇聚了大众智慧,使之转化为创新创业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民众创造了更多自主就业的条件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更好地优化我国创新发展环境,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我们要开拓更加多元的“互联网+”创业渠道,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创业者的创新意识。
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精髓;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特色”二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伤害。
王选带领科研队伍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让我国印刷业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又不断自主创新,相继研制出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使我国的出版印刷技术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电子出版行业。他还探索科技体制创新,创立“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实现成果应用和产品化、产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多元化和评判标准的差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媒体促使人们第一时间对一些事件进行关注、评价,一方面有利于针对具体事件明辨是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舆论的失控态势。道德监督的实现需要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是更高层次上的道德观念,中国道德哲学是着眼于具体社会现实的道德本体论。中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和中国道德哲学为哲学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分汲取中国道德哲学的理论智慧。
道德效力是评价道德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影响道德效力实现的因素,既有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能力、道德内容,也有外在的道德环境、道德教育,只有从内外两方面共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道德效力的实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应树立“内政外交”双重治理理念、确定公民道德治理主体地位、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设思路,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治理。
当下,社会舆论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内涵界定、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文化在公众深层心理上的负面形象,就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关系,将传统文化融进民族复兴梦,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清除障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在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承接,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倡议在治理理念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体现了可贵的天下主义和世界情怀;在治理方式上倡导民主,扩大民意,反映了“美人之美”“民本”“重民”等思想;在治理目的上力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彰显了“和合主义”精神。
培育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此,我国还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文化发展与交流中培育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家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但是由于各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跨文化交流效果不甚理想。新时代,跨文化交流需要确立“普遍平等”“尊重差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使跨文化交流能够在平等、互惠中顺利进行。
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汉语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跨文化认同,是在认同母语文化基础上对异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培养跨文化意识、克服跨文化冲突,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实现中国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推动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促使城市从士人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适应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唐朝政府对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适时调整,制定推出一系列递进性政策,并吸收非京籍人士充任杂任,不仅缓解了京畿地区民户杂役任务繁多的现状,也可以将众多浮寄在京城的劳动力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