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3月上期 总第 624 期 2019年3月12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市场认识和市场体制的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历史进步,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创造,也是奠定中国发展奇迹的基础。每在重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时期,遇到重要的改革难题,都有重要的市场认识突破和理念进步为先导,反之亦然,没有这种突破和进步,改革发展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什么要加快“人”的现代化建设

国内外现代化学界一般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精神、理念、知识、素质、能力、思维、心态等现代化。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一度走进“重物轻人”的误区,“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成为持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主要表现在如...

特别策划

忠诚:体现、标准与检验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何谓忠诚,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理解,不同时期对忠诚有不同诠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卷中,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们对党的忠诚;改革建设时期,一批共产党员脚踏实地、不断...

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干部忠诚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对党绝对忠诚是生命线,是做好工作的根本点;对党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还必须做到对党“老实”;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党员干部忠诚的三重维度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初心,对国家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使命,对人民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只有把对党忠诚注入灵魂,把对国家忠诚落到实处,把对人民忠诚放在心中,党员干部才能永葆政治初心、牢记政治使命、坚定政治立场。

忠诚的标准及特征

揭示忠诚的内涵是更好把握忠诚的前提。忠诚作为关系概念,是指对对象的忠诚,这里的对象,主要是党、国家和人民。忠诚作为过程概念,是指干部要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保持忠诚,不管风吹浪打还是饱经风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忠诚作为价值概念,是指干部积极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对党、国家、人民在思想、政治、行动、工作和各种情景中,能做到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

中国古代有两种政治忠诚:一种是对“道”的忠诚;另一种是对“人”的忠诚。在中国政治传统的主流观念中,前一种忠诚高于后一种忠诚,“从道不从君”是这种观念的一种表达。这个“道”是什么呢?从孔子开始,它就很明确地表达出来,那就是“天下为公”,孙中山把它视为共和国的最高价值,中国共产党人也以 “立党为公”的原则继承此“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新时代的好干部必须忠诚与担当兼备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好干部的核心标准,要坚持好、落实好这个标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正确把握好标准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特别是要教育干部摆正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勇于担当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忠诚与担当兼备的自觉性,切实解决知、信、行的统一问题。 忠诚是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信念基础 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是一切实践行为的逻辑起点...

忠诚、干净、担当的辩证关系

忠诚、干净与担当是新时代对高素质干部的基本要求。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忠诚是为政之魂,是前提;干净是立身之本,是底线;担当是成事之要,是关键。只有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逻辑,领导干部才能不迷失、不掉队。

建党以来“对党忠诚”的定义及要求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对党员一以贯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党忠诚”提出新的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全体党员继续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以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组织力量。

新时代为何要强调干部忠诚标准

干部忠诚标准是对“忠诚是什么”的解答,是对“干部如何践行忠诚”的引导,是对“怎么选拔忠诚干部”的说明,对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奋力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引领价值,对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绝对忠诚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处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历史时刻,必然对领导干部的忠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是由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的历史实践都表明,形成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是很不容易的,...

不忠诚干部的四个特征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是党中央对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治要求。但是,当前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忠诚,不忠诚的党员干部有以下四个特征: 丧失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是党员干部忠诚的前提与基本表现,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党员干部才能从正确的思维基点和政治立场出发做出正确的政治行为选择。但是,由于不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之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目前仍有部分党员干...

警惕“变样”的忠诚

对党对人民是否忠诚是考察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基本标准。但在当下基层党组织中,一些党员干部存在忠诚于领导个人、忠诚于“小圈子”、忠诚于异国他党的忠诚异化现象,容易产生派别,歪曲责任担当,导致党的社会组织力弱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融实话实说于对党的忠诚之中

衡量对党忠诚与否,不是看口头上说什么、怎么表态,而是要看行动上干什么、怎么干。有些人明里讲得冠冕堂皇,表现得大气凛然,对党的方针、政策宣读得头头是道,暗里却妄议党中央,包藏祸心,藏奸祸党,是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两面人”“伪忠诚”“投机分子”。因此,对党忠诚,首先要忧党护党,以坦荡之心和眼中容不得沙子的精神,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敢于直陈己见,实话实说。

如何造就一支忠诚的干部队伍

造就忠诚干部,要把好选拔任用的政治关 德才兼备,历来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最为重要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即要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那...

问卷调查

当前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担忧与期待

【重要发现】 ◆公众最为熟悉的人工智能产品为智能终端,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整体关注度最高的行业是互联网相关行业,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关注点最高的是自动支付、智能家居等对工作、生活的帮助。◆相对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在国际的地位,公众对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发展水平评价最高。 ◆61.08%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大量失业,...

热点述评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的辩证发展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文化形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如影随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与时俱进,推进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反过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又推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与时俱进。

怎样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的原则和方法,又要审时度势,把握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属性,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获得教育和进步精神文化产品的渠道,又要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群血脉关系。

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培育大众正面的政治情感,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敢于批驳各类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指导、发挥效用,使人们乐于主动了解、勤于实践总结、喜于学有所获,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敬仰、感到骄傲、充满激情。

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已逐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国应通过推进网络空间主权立法、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等方式不断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何选用敢担当有本事的人才

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及能力弱、难作为等问题,运城市探索构建“3+1”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聚焦“关键少数”,破解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一把手”无法考核等干部选用难题,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干部勇于担当的主动性。

领导干部的说话与做事

领导干部说话和做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意志传达程度、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群众的理解接受程度。因此,领导干部在说话和做事方面要树立“学习家”意识,提升说话艺术、加强做事本领,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力求表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办事实实在在、干出实效。

容错纠错要靠党内法规引领

党内法规的完善为处理“全面从严”和“宽容失败”之间实际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制度基础。在解决容错纠错机制运行不畅甚至被虚置的问题时,党内法规具有直接有效的制度优势。推动容错纠错机制的完善,要善于寻找其同干部考核、议事决策等制度的契合点。

“放管服”改革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

我国执行的“放管服”改革措施就是要求政府简化重复管理的职权,创新并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分干预,优化服务政策,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民生民意

贫困“边缘户”的相对贫困处境与施治

在我国农村深度贫困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不少处于贫困“边缘”状态的相对贫困群体。他们的发展境地和纳入精准扶贫的贫困户相差不大,但却不能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红利,由此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和相对剥夺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加以重视和应对。

相对贫困与反贫困政策体系

按照人为划定的收入标准将一部分群体纳入扶贫政策对象,则必然产生政策排斥对象即贫困“边缘户”。他们对政策不满,造成扶贫政策落地难。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从农村贫困的性质入手,将单一给钱给资源的扶贫政策,调整为综合性的反贫困政策。

以社会保障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而社会保障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充分肯定社会保障的作用,以社会保障助力精准扶贫,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作用机理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能够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收入分配。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为了确保脱贫攻坚战的胜利,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制度,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实践工作。

普惠金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

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提升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民族地区要着眼于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构建多极化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大力培植“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文化扶贫精准除“穷根”

为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卷,改变深度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需要挑起文化扶贫的重任,扶“智”以利民,扶“志”以自强,扶“知”以自立,利用“三味文化配方”,打通语言关,培育自我造血能力,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以文化扶贫精准根除贫困,全面小康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财经聚焦

中国企业家的时代使命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家的时代担当,除了创新能力之外,还包括社会责任、战略领导能力和合规意识,这是企业家所必须肩负的使命。企业家必须本着对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其敏锐的市场和战略意识,恪尽职守;优化企业文化,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合规性,避免企业合规风险。

“新四大发明”的思想史意义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得以判定的标准,并非在于衡量其历史重要性和发明排序性,而是侧重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新四大发明”并非中国排序最靠前的科技成就,它们的重要意义在于扩展了整个人类的可能性和边界。“新四大发明”在生活方式上既基于现实,又憧憬未来,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品牌意义的公共产品。

哪些监管难题阻碍共享经济发展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现有行业形态、市场结构与劳资关系带来冲击,也给政府监管带来更多挑战,具体体现在共享经济对法律法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对信息安全及社会信用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并拓展了政府监管的对象与范围,推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监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P2P网贷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P2P网贷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P2P网贷的发展。而区块链技术的信息透明和数据不可更改特性恰好契合了P2P网贷的痛点,应完善相关技术和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促进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商业运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市场营销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技术同质化、消费者的诉求日益突出、网络安全风险亟需防范等。企业应转变市场营销观念、丰富市场营销手段、提升企业品牌建设水平,在充分了解网络消费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营销能力,实现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

我国直销银行如何持续发展

直销银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直销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阶段性划分,对传统的银行发展形式进行创新。同时,未来直销银行发展,要独立运营,做好客户定位以及运营渠道的规划,需要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发展问题,为银行的产品销售提供机遇。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健全与完善

随着国民素质提升,产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也愈发受到关注。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模和作用不断扩大,但距总体目标仍有差距。要通过市场导向、多层次协调布局、多元化创新服务相结合,推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建设。

从科技管理走向科技治理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科技治理,可以实现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法治视点

抓好领导干部宪法学习教育“头雁工程”

宪法学习教育是培育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开展宪法学习教育应重视建立宪法学习教育内容新体系,强化领导干部宪法学习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要将宪法学习教育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或晋升机制中,最终使领导干部形成忠于宪法的常态思维。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需发挥党内法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的立法原则、注重《宪法》与《党章》的修改相协调、实现党规与国法的制定“互联互通”。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基于实际国情。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促进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多层面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机制,优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体系,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完善生态法治 推动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存在法治理念不普及、法治体系不健全、执法过程不严格和司法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绿色发展的推进。对此,要从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四个层面予以完善提升,为实现“美丽中国”铺路架桥。

“零负团费”经营行为的违法性认定

旅行社“零负团费”的经营方式对旅游者权益及旅游行业的危害十分明显。因此,治理“零负团费”现象,需通过对《旅游法》第三十五条中“不合理”“诱骗”“并”“回扣”等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还原立法者的立法意图,更好地树立起解决旅游纠纷的权威作用,并为法律适用与立法修订提供语义维度的启发。

党史党建

为什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和“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就会纲举目张。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指明了原则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在民族解放与振兴、人民富裕与幸福、国家独立与富强中有着巨大的精神指引作用。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气质,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质的来源。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

“六联工作法”做实居民小区党建

深圳市罗湖区在居民小区治理上遇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较低、党建工作难开展、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等问题。罗湖区通过做实党建,运用“六联工作法”,推动街区治理体系建设向居民小区延伸,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

“大巴党校”开创基层治理新局

顺德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转换思路、开辟新局,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带着问题上大巴,找到答案下大巴”,通过“大巴党校”有效化解矛盾、学习经验、解决问题。“大巴党校”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团结党员干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商基层治理路径、共建基层治理新路、共享齐心治理硕果。

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如何深度融合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落实和执行的基础,是党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成效与水平,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以基层党建创新来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要在“协同”上多下功夫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引入“协同”理论与方法,推进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党建主体的高效合作及各种资源的高效聚合,构建基层党建制度运行机制、文化运行机制、资源运行机制、流程运行机制等多方协同的系统工作机制,是新时代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力的创新手段。

基层党建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以党建助推服务基层群众,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重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精神富足是目标和方向。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抓帮扶强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实现人民群众增收;促进粗放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强化能人引领,助力扶贫脱贫、实现人民群众致富;传承文化记忆,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助力文化引导、建设人民群众精神家园。

域外观察

美欧贫富差距的对比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执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加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与美国相比,欧洲的贫富差距较多地体现在国家之间,欧洲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削减地区的贫富差距,但也造成了新入盟国家的边缘化。贫富差距是影响跨国移民的重要因素,并引发了当今欧洲国家的诸多问题。

褪色的美国梦与领导力的丧失

美国精英层和中下层的矛盾逐步加剧,精英阶层仍然掌握着整个国家机器。对于美国“千禧一代”来说,要实现一代比一代更强的期待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梦已经褪色,而且未来也不见得能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状态。

青年关注

青年该怎样对待第一份工作

科学、审慎地选择第一份工作是一门艺术 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科学选择第一份工作是一门艺术。青年只有综合考虑地域、平台、薪酬等多重因素,根据个人情况寻求平衡点,才能实现最优选择。选择合适的城市是青年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精神文化氛围,能够提供不同的就业机会,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工作,不同...

文化自信:青年发展的动力之源

文化自信是青年在新时代创造价值的精神支撑,为青年勇担文化传承使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当前,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为感召,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助力青年在新时代有所作为。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策略

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识不足。大学生要坚定主流信仰,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理性鉴别“西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五大机制建设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机制建设,高校要加强课程融入、文化陶冶、实践内化、制度保障、研究解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显性灌输向多维渗透、单一渠道向协同育人、知识教化向价值引领的转变。

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

优化红色基因传承环境,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青年群体深入了解党史国史、坚定理想信念,也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的道德素养、培育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优化红色基因传承环境,让青年群体将传承红色基因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政工作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价值观有偏差、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抗挫折能力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来化解。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盘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与形式,阐释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从而引领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

文化纵横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

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需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中华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从人类文明演进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按照人们通常的认知,文明的演进是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们所遭受挫折的总结而步步推进的。当前行动力缺失时,就需要通过较为激烈和明显的变革去激发新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期发生的一次剧烈的社会变革。当然,这样的社会革命不会必然地发生,其需要具备社会变革的内在需求,也需要具备社会发展自觉意识的人们主动引领社会前行。历史给了中国这样的机遇...

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家风家教体系

传统家风家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正能量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复杂多元,传统家风家教的生存土壤变得薄弱;社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加大了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难度。对此,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优化家风家教的社会及文化环境,推动传统家风家教的现代化转型。

以优秀家风家训引领风气之先

优秀家风家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感、认同感。要通过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思想资源,落实优秀家风家训行为实践,融入优秀家风家训红色色彩,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智慧博物馆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稀缺文物资源的互通与共享,丰富历史文物的展现形式。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各种文物资源“活”起来。我们要推动传统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变,使其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让文物保护利用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何解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我们要通过提高文化供给效率、健全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以市场化、多元化文化供给模式来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

读史札记

两汉童蒙教育何以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的童蒙教育获得了历史性进步,无论是童蒙读物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还是童蒙教育的普及广度和推行深度,都尤为突出。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的发展,对增强民族聚合力、维系汉代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也对后代童蒙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