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2月中期 总第 659 期 2020年2月26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发挥制度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

发挥制度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要做好全部事情,大大提升综合国力,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争取主动靠前。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全面发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大头,在关键领域、核心部位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歼灭战,形成万箭齐发阵势,务求取得大胜全胜。依据国际国内当前形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应举全国之力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安全稳定、强化国防力量、掌握舆论话语权。

特别策划

战“疫”:制度 保障与人民力量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街无车舟,万巷空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经过各方努力,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防控工作...

抗击疫情,我们的信心从何处来

疫情牵动人心,安危事在人为。疫情防控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心,全国上下汇聚起的疫情防控强大合力,为我们打赢这场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信心,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源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更源于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起干劲,将抗疫工作做细做实,就一定能奋力夺取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理论思考

疫情的爆发无疑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数次重大疫情演变和防控的历程中,我国由最初的闭关作战、手足无措逐渐转变为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不可否认,对于此次武汉疫情,我国在应对和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舆论宣传不到位、领导干部不作为、官僚主义作祟等。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政府应及时发布相关情况,掌控舆论宣传阵地,引导民众理性应对。

在战“疫”中看国家治理体系运行得失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也可视为我国政府融合新技术力量和高效组织方式开展危机管理和公共治理的一次实践演练。各地集中有力开展防控工作,体现了中国危机管理的历史传统和巨大制度优势,但在疫情防控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然暴露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

国家治理中的风险监测与预警

新发传染病是国家治理中的一种新兴风险,对其监测和预警是一个复杂过程,其中不仅涉及到检测技术水平,更与风险认知、专业地位、法律规定、决策机制、领导担当等多种因素相关。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属于渐变型危机,虽然在临界点爆发,看似突如其来,但从危机生命周期看,都经历了酝酿期、不断升级和最终爆发的过程。

在培育现代公民中构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现代化既包括社会文化结构的重建,也内含了人的自我重建,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交织共同汇成历史变迁的进程。人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相应的公民素质。因此,在治理变革的实践中培育现代公民,通过提升公民素质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国家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公众的疫情风险认知与经济信心调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准确把握公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对于研判社会心态并进行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2月6日至11日对全国1074名受访者的疫情风险认知和经济信心状况开展网上调查,研究发现:这期间公众对感染可能性和疫情严重性的评分已进入下降过程,而防控效能感在提升;公众知觉到的疫情严重性对短期经济信心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影响其长期经济信心,而疫情防控效能感对短期经济信心和长期经济信心均有促进作用;此外,疫情风险认知还受到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受访者学历等因素的影响。

疫情中的公众心态与网络舆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态和网络舆论发生了显著变化。恐慌引起的谣言泛滥、代际对待疫情的态度不同等复杂公众心态呈现出来,网络舆论多样化,疫情相关消息占据热门话题榜,医生等意见领袖的言行备受关注,政府防控能力差异化引发热议。在全民上网的情况下,公众心态触发了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疫情中的公众心态。

“智商税”食物的社会心理层面反思

无论是17年前的非典,还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革除滥吃“野味”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此,在执法层面和市场监管与卫生防疫部门对非法野味的打击之外,还需要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从集体潜意识、饮食等级化、好奇心、虚荣心驱使,进补观等角度深刻剖析“吃野味”顽疾不化的深层动因,并通过科学性、安全性、伦理性、生态性、法律性五个层面的反击,使民众从内心深处彻底瓦解“吃野味”执念的合理性。

打赢网络舆情防疫战,重点在哪

访谈嘉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二级教授 徐 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赵振宇 当前我国十几亿人困守家中,每天只能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社会,这是前所未有的传媒“统治”世界的超级时刻。电视不断滚动播放的节目,基本做到了有理有序有节,较好地把控了舆情节奏,但其传播的单向性和政府主导性,使得人们被动接受而不能交换意见,且因“塔西佗陷阱”而容易产生信...

疫情中的舆情治理要有新思维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恐慌、无知或者种种原因,总会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有些可能还是妨碍疫情防控的杂音。对此,要客观认识到多元声音是社会活力的体现,杂音会不会搅乱“军心”,关键不在杂音有多响亮,而在“军心”是否足够坚强。要坚持疫情防控中的自信、开放与透明,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实现正能量信息的充分供应,让信息跑过病毒,从而增信释疑、凝魂聚气;也要有刀口向内的决心,分清楚舆情针对的是个别贪腐、庸碌的干部,还是整个体制,不能让整个体制为某些有问题的干部“背黑锅”。

“正理平治”:疫情防控的法治逻辑

以“正理平治”之道还“天下安定”之序,需以“法治”之本作应急执法标尺。然而,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出现的“扩大化”“污名化”“去隐私化”等现象,偏离了依法防控以及依法治理的轨道。疫情防控要运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能力。法治思维要体现在客观现实、主观现实、互为现实以及虚拟现实等层面,并切实做到“享有平等待遇”“保证人格尊严”“重视个人隐私”。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响了生物安全的警钟。当前,国内外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加强我国生物安全防御能力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面、重实效的生物安全威胁应对体系迫在眉睫。新时代加强生物安全建设,要着力打造强劲的软件支撑与硬件设施,让人才要素与要素平台同向发力;完善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国家生物安全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严格生物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将科研伦理与道德贯穿生物安全建设始终,不断向建设生物安全强国的目标迈进。

在战“疫”中检验和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

为应对疫情危机,我国坚持统筹指挥全国“一盘棋”,各部门联防联动编织紧密应急政策网。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总体战、阻击战,我国不仅要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安全信息传递与披露机制,同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仅要强化物资保障与快递物流的“紧急指挥权”机制,同时要提升基层社区动员与政策执行能力;不仅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与个体心理疏导机制,同时要坚持完善法治体系。

整治战“疫”中的官场病

在当前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领导干部患上了官场病——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为唯上主义、维稳主义、形式主义、本位主义以及无过主义。深刻反思种种官场病,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毛泽东的人民性理论和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含义,更好地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平衡原则。

热点述评

领导干部人格魅力提升新探

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非职权的领导力,是基于其气质、性格、品德、能力、知识等素质综合所形成的能够吸引人与影响人的一种力量,包括品德魅力、才能魅力、气质魅力、形象魅力和表现魅力等五个方面。学习、德行、实践与创新是领导干部产生与提升人格魅力的四种主要来源,其中学习是基础、德行是关键、实践与创新是根本,斗争精神是提升领导干部人格魅力新来源。

基层需求为何“音量不足”

我国整体的行政安排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个部门分派的工作,到了基层常常是少数人在做。基层工作人员时常承受着巨大压力,还被要求签署“责任状”,导致负担过重。然而,基层减负是非常有必要也是有可行路径的。通过克服官僚主义,以基层减负切实带动基层治理,让基层工作人员没有怨声载道,只有动力满满。

基层督查检查泛滥的成因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是改进党的作风、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以致于造成了地方和基层干部对于过多、过频、过滥的督查检查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党的指导思想地位制度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指导思想地位制度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安排。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在当前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全党全国上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为“刷脸”技术划定法律边界

当前“刷脸”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便捷之余,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刷脸”技术数据采集、处理、储存标准,划定立法边界;明确技术研发、经营、使用责任,划定责任边界;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划定监管边界。只有“刷脸”技术法律边界明确,才能促进“刷脸”技术持续健康发展。

区块链助力学术诚信重构

当前,一些不良学术风气严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术诚信遭遇破坏和危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互信、价值互通和权益共享,同时基于它的信任机制,可以在学术诚信构建领域加以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阅读和引用信息,追踪数据,将有效避免剽窃、抄袭现象,一稿多投等问题,同时,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为论文的复证提供了很大便利,对于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打造良好的学风与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智库报告

当前公众传统—现代性观念调查

重要发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制度相互适应的过程即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替代传统,而是一个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过渡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在新的情景中不断丰富内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传统—现代性观念的结构、内容既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心态调适,也体现了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融合,更是我们寻找政治经济平...

社会治理

“材料出政绩”现象的根源与治理

“材料出政绩”现象在部分党政机关蔓延滋长,破坏了政治生态、干扰了工作开展、影响了干群关系。之所以出现“材料出政绩”现象,主要有“政绩观”扭曲、命令主义、制度阙如等原因。要根治“材料出政绩”现象,需综合施策,让干部把正思想之帆、拉紧作风之弦、扎牢制度之笼。

行政复议中的无效行为如何有效规避

我国现行行政复议制度,为监督行政主体行为、保障行为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而行政主体、行为人的无效行为对行政复议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可通过集中行政复议主体、对执法告知做严格要求、允许存在“执法容错率”、优化负责行政复议工作人员队伍水平等举措有效规避行政复议中的无效行为。

以“三大改革”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农村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久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需要从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政策改革、农业科技管理政策改革以及农村信息管理政策改革三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助力农村要素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美丽新农村的战略稳步推进。

农村产业扶贫需具备战略眼光

农村产业扶贫要着眼于当下,更需具备战略眼光。要走绿色生态之路,在选择扶贫项目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要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农村产业扶贫的主体权责关系,让贫困户拥有脱贫致富的能力,获得持续稳定收入;要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村产业扶贫取得长远效益;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供多方位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自主性视角下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有效引导农民群体发挥自主性、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

财经聚焦

“耳朵经济”:知识与资讯消费新形态

近两年“耳朵经济”作为新兴网络音频产业,发挥移动技术优势、适应了用户独特的时空条件下的信息需求,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发展新的风口与一个显性传播现象。不同的在线音频平台基于各自定位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内容生产和运营模式。“耳朵经济”适应了当下人们“碎片化学习+陪伴感满足”需求,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耳朵经济”的演进逻辑与进阶路径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耳朵经济”的悄然崛起有其内在的逻辑起点,即音频传播场景与伴随性消费的有机交融。5G和AI技术条件下“耳朵经济”要实现规模的扩展,需遵循音频传播新场景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演进逻辑,并选择跳出“媒介”框架,构筑完整产业价值链的进阶路径。

平台经济背景下数字财富管理转型探究

随着产业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平台经济将逐渐由一种商业模式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平台经济的兴起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带动了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面对我国逐渐形成的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开拓渠道、转变组织架构、打造符合国情的投资顾问平台,成为推进我国数字财富管理转型的有效举措。

消费金融如何提振乡村消费

消费金融有利于农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相较于城镇消费金融市场,农村消费金融发展仍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农村消费金融主体,加速线上消费金融下沉,完善消费金融信用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消费金融风险的控制,进而多管齐下发展完善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提振乡村消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利于民企融资难题破解

大数据、云计算等前瞻性信息运用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融资等一系列创新融资方式,使得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在为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纾解提供更多渠道和方案时,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破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类优先”理念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

“人类优先”的价值内涵不是抽象的国际意识形态,它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长远利益的价值取向,又突出了人类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辩证性,还突出了人类交往范式转换的具体历史现实性。“人类优先”理念的实现需要合作、创新、共享,需要以全人类参与的新型国际博弈交往范式为支撑。在实现“人类优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应当培育发展“先实力”与“和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人类优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人类优先”理念对于增进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具有启发意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以“人类优先”理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要以“人类优先”理念为引领,增强文化、交流、人才基础,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美好愿景。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此,“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揭示出科技创新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科技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对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法治视点

基层司法资源不足的困境及完善路径

目前我国基层司法资源配备不足,尤其是基层的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不仅影响着审判机关的案件结案率,更影响司法为民的落实以及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要重视基层司法资源配置,实行深化改革,采取必要措施改进完善,筑牢基层司法,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纪法贯通,法法衔接 ”的本质透视与现实保障

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是针对当前监察实践提出的重要要求,是贯穿监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精髓,要求做到纪法分开与纪法结合的有机统一,兼顾实质与程序的协同配合。将“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要求落到实处,既要培育思维方式、提升认识水平,又要建设内部运行体制、完善外部衔接制度。

以智慧法务助推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

智慧法务顺应互联网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要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与法律服务工作高度结合,实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促进以智慧援助、智慧矫正、智慧公证为主的司法行政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慧警务的法律机制研究

我国智慧警务建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互联网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功效。新时代,智慧警务建设需遵循法治逻辑,从实体法、程序法、权利保障等维度着手,进行必要的机制设计,提高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能力。

法治政府建设的多维面向

当前正处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攻坚时期。从合法行政到良好行政,从形式合法到实质合法,是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具有数字(智慧)、行政和政治等多维面向,正在经历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

域外观察

日本如何进行都市圈建设

日本作为亚洲最早发展都市圈的国家,始终重视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日本制定过六次首都圈规划,并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主要针对人口、产业等要素过度向“东京一极集中”问题,希望通过均衡的国土综合开发以及合理的城市功能布局,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未来,如何做到既保持东京的竞争优势,又减轻“东京一极集中”的风险;既搞好“地方创生”,又保持东京圈的活力,是日本面临的严峻挑战。

日本年轻人缘何压力山大

日本年轻人的压力既来源于经济发展不景气等客观因素,也来源于其心理文化等主观因素。平成时代经济不景气的现实改变了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给日本年轻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雇佣形态的改变导致了日本职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进一步加大了处于弱势地位的派遣职员的压力;根深蒂固的“罪己”意识,使得急于建功立业的年轻人难以承受工作失败的压力。

透析日本“穷忙族”的贫困根源

日本“穷忙族”即劳动贫困人口逐年攀升,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低收入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要,但除自身原因之外,还存在技能提升渠道不足、男女薪酬分化、劳动雇佣恶化、低保政策不到位等多重社会根源。日本解决劳动贫困人口问题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日本稻作文化影响下的人情观探析

日本的自然环境及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造就了日本独有的人情观念。日本文化中的人情观常常是服务于个人所属集团的,且个人利益与所属集团利益高度一致。其根源在于,基于日本稻作文化的共同体意识弱化了个人的意志;源于日本家族传统的家业意识,使得大家认定只有先实现家族(即所属集团)的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有意识地形成了个人及所属集团利益的统一。

文化纵横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业理论创新

70年来,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观念和运行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文化产业集聚理论、文化金融理论、文化消费理论等不断涌现。可以说,文化产业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知识付费产品如何提升阅读体验

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上各种付费阅读如雨后春笋。消费者群体需要清楚自己的阅读需求,合理使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产品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媒介使用的理性意识。

中华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生成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双修”,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筑牢文化沟通的语言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元素,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

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我们既要坚守乡村文化的本源,明确乡村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社会空间,也要发挥乡村居民文化主体作用,适当开展创新,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

读史札记

唐代婚姻,为什么相对包容与开放

唐代婚姻相对包容开放,妇女在择偶和离婚问题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很多家庭中,她们的意愿会得到重视。唐代人的婚姻相对包容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与针对妇女的单方面贞操观淡漠有关,也与唐代妇女地位提高有关,更与唐代礼和法在婚姻问题上的疏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