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愈挫愈勇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愈挫愈勇?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关键,精神、制度和物质三种力量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平衡发展,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基础和保障。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也是精神、制度、物质三层次高度整合和平衡发展的结果。应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借鉴历史上“整合和平衡的机制与方法”,使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愈挫愈勇?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关键,精神、制度和物质三种力量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平衡发展,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基础和保障。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也是精神、制度、物质三层次高度整合和平衡发展的结果。应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借鉴历史上“整合和平衡的机制与方法”,使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了决胜期、攻坚期。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时刻,面对世界范围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沉着应对、科...
中国人民有着战胜艰难险阻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是在历次大灾大难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发展起来的。总结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不断成长的历史,对今天的战“疫”工作以及今后即将面临的更多更大的困难险阻将大有裨益。中国人民怀揣梦想、坚毅勇敢,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在克服困难中凝聚出人性的闪耀光辉。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扬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汇集强大的战疫合力。这其中,中国道路奠定物质基础,民族磨难铸就坚韧不屈,中国制度形成独特优势,传统美德滋养手足情深,群众实践构成力量源泉,党的领导发挥统率作用。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同时也将在这场大考大战中凝聚起更加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担当精神。“多难兴邦”这一古训与“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正确面对、把握得当,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也会成为砥砺前行的历史“推进剂”。注重历史经验为我们战胜困难提供了历史借鉴,见微知著的文化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把祸患与困难解决在萌芽状态,传统的救荒体系、医药水利等学科的发展也在跨越艰难险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奋起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现实动力。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强大、富有、深厚并且牢牢扎根于大地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多难兴邦”,虽然未来的征程中仍会有艰难险阻,甚至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磨难,但站立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定能扭转乾坤,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灿烂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大危机下转危为安,化压力为动力,通常离不开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坚定的行动能力和居安思危的预见能力。而应对能力不会凭空产生,繁荣发展也不会凭空到来,需要坚强的党的引领和可靠的制度保障。没有“万年太平”,只有举一反三,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紧急情况作出预测和预防,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应从“本”上进行重大调整,反思经济发展、城市化、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政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进程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国家,家国情怀这一强大的中国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支撑力。研究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根基、淬炼途径以及时代意蕴,对我们当今继续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抗击灾难、转危为机的过程,也是我们党运用诸多方法,灵活高效处理问题,展现卓越执政智慧和强大领导能力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战胜灾难的方法与举措,将为以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好地应对危机,提供历史镜鉴。这就是:审时度势,及时准确作出决策;依靠人民,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多措并举,力求形成最大合力;统筹兼顾,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危和机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和辩证法,能够将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磨难变为前进发展的动能,这就是她的生存智慧、发展动力和复兴法宝。化危为机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当前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注重策略方法、讲求转化艺术。
官员提拔过程中“看不见”的“台阶”包括论资排辈式和身份式的“台阶”、惯例式的“台阶”两类情形。要想打破官员提拔中“看不见”的“台阶”,就应该将其“显性化”,需要以观念上的“四改变”,助力新“官”理念之塑造;提升透明度,推进制度化建设;以“非级别性台阶”和特别通道解决官员晋升中的“天花板”问题,并将其嵌入到显性的制度、规则之中。
在科学的干部晋升中,需要遵守“任务型因素”与“非任务型因素”的“双系统规律”,只有两类因素都兼顾,两类因素所对应的为人民服务工作都做好,才能够顺利获得晋升。并且“非任务型因素”与晋升偏见、晋升歧视并不相同。从科学管理角度而言,“非任务型因素”主要包括“好人因素”“表达因素”“非绩效因素”“道德补偿因素”四类,它们均需干部努力去塑造,以便晋升到更大的为人民服务平台上去。
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九座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肩负着时代使命,对区域经济、区域城市群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历史特色、时代特色、世界特色这三大核心特色,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色”塑造,应强化责任与使命、推动产业创新、培育特色城市文化,从而让国家中心城市更具生命力。
近年来“网红经济”备受年轻一代青睐,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道德风险、经营瓶颈以及监管难题等。对此,要培育健康网络生态,保障推销产品质量,强化综合监管,规范网红经济行为,促进“网红经济”良性发展。
政务新媒体能以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播政务信息、开展政务服务等,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无障碍沟通,提升政府部门的亲民度和公信力。但在用户存量资源不断减少的网络环境中,许多政务新媒体都面临着用户数量减少、点击量下降等问题,陷入无人浏览的尴尬境域。为此应以社群化促进新媒体发展,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务新媒体社群,提高政务新媒体的用户黏性和传播能力。
制造业尤其是低中端制造业在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业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良多。但是,在中国低中端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增加收入和成本增加的矛盾、产业升级与工人素质偏低的矛盾、严格管理与工人自由发展的矛盾等问题。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的匹配,推进低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影响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制度建设不足,以及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对此,可在国家层面进行相关制度设计,确定“学徒”的法律地位和参与学徒培训企业的权益,建立跨部门的学徒管理机构,并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为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确保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政务服务,行政部门应转变行政理念、整合部门资源、完善电子政务、强化政务考核,达成“最多跑一次”目标、落实“一窗办理”标准、实现“零跑腿”目标、杜绝“推诿扯皮”乱象,真正实现行政服务“便利化”。
随着养老人口规模的增加,公办养老机构面临着服务供给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公益性偏离、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出现了脱公益化、纯民营化、脱实际化倾向。对此,应对养老群体进一步细化分类,建立完善管理台账,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丑闻”激起了公众对红十字会广泛的社会问责,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信任危机再一次被激发。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中来考察,红十会机构改革、重塑组织形象的根本议题在于理顺政府部门与红十字会之间的关系结构,改变官方合法性与民间合法性约束效力严重不对等格局。调适两种合法之间的张力是释放和激活此类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这其中政府机构赋权与放权并重是根本。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表彰、宣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进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大师,王选的科学家精神带有典范意义,值得深入挖掘总结。王选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历程是探寻王选成功的内在关键因素,从中可以总结出独特的“王选精神”,而这又可以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产生共鸣,对我国杰出科技人才的精神世界塑造意义重大。
创新主体的实践路线、创新模式和创新理念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向度。面对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科技创新需恢复人的主体价值,转变创新发展理念,用理性的价值观来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这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另一种进步,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使科技创新面临着发展困境。对此,可结合我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将生态伦理纳入科技伦理的范畴,在价值观上将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进行统一;加强科技创新与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结合,向绿色科技方向发展;注重对传统科技领域的创新升级,使其与新兴科技领域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阜阳是传统农业大市,能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把乡村治理得和谐有序、充满活力,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从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明晰阜阳乡村有效治理路径。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形式主义花样不断翻新,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需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从源头上系统治理形式主义,要把好决策关、执行关、监督关、用人关,同时要努力推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群众路线的视角审视和总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和防控的经验教训,对新时代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主要包括: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就是最大的政治;真诚倾听群众的声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坚决杜绝“恩赐”观念是重塑干部正确群众观的关键;坚信群众的力量才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铜墙铁壁;尊重群众的现代公民意识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首要着力点。
新时代党的执政力、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此同时,党的建设方式也应该随之不断丰富,但目前的基层党建依然存在党建方式单一陈旧、成效不足的“内卷化”问题。为了打破党建方式“内卷化”,应以执政党思维、工程性思维、统筹性思维、实践性思维革新党建方式,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加强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必须重视党员的心理建设。为此,要加强党员政治和角色心理建设,培养合格的党员;加强党员廉政心理建设,筑牢抵御诱惑的廉政防线;加强党员健康心理建设,维护和增进党员身心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自身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思路。新时期的思想建党,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尊重并完善党组织的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集合。
就业稳,则大局稳。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当前我国就业数量和质量带来一定影响,而且给每个人的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但面对疫情的到来如何应对这场大考,中央部署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各地要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确保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加强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大力倡导“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增强就业弹性,努力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韧性,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呈现“三叠加”的特点,即国内转型升级与外部不利环境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期与内外需放缓并发叠加、稳定经济增长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叠加。应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原始创新,推进高质量国际经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通过制度型开放带来改革红利,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释放发展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形态、新亮点。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应加强深度合作,并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交流,通过构建完善的政府合作机制作为增长极和城市群合作能力的提升,夯实大湾区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更有地位、更有获得感,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进而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是关键因素。通过对陕西洛川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借贷偏好民间融资,没有明确的归还期限,但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非农经营农户还是依靠正规金融机构,农户的性别、固定资产价值、正规渠道贷款经历、贷款金额、是否购买农业保险等对农户借贷方式选择有较大影响。
“铁案”的权威解释是“证据确凿,不能推翻的定案”。“铁案”是一种传播符号,这个符号的形成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铁案”符号传递着止于至善的理念,引导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精益求精,引领现实世界趋向完美。“铁案”符号贵在倡导一种理念,但在实践中需谨慎对待,要认识到“铁案”不是因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够经得住推敲。对于“铁案”应有“自知无知”的谦逊和敬畏,认真对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论和法律理性,实现“铁案”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特征,体现为“个人弱控制”与“产业强需求”。2019年8月公布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次审议稿)》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被定位为人格权益本质,并且个人享有弱支配程度的人格权益。民法典人格权编中的个人信息行为规制模式可为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提供支撑。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属于新生事物,相应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将危害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基于此,有必要围绕金融科技展开法律规制研究,从提倡新监管理念、建立“监管沙盒”、应用监管科技、完善监管法律等维度,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大多数公众将修养娱乐看作是自我提升、休息放松和满足社交的途径,喜欢积极能动型的休闲娱乐活动,最爱体育运动、修身养性和旅游。 超六成公众认可休闲娱乐的重要性,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喜欢多人参与且重视合理消费。 超半数公众认为近年来自己及周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时间、内容、意识和消费均在变化且不断充实、增多、丰富、提高和增加。 约半数公众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也成为弹窗广告的肆虐之地。弹窗广告的存在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以及工作效率,甚至还存在木马植入、信息诈骗、强制消费等安全隐患,让人不胜其“扰”。弹窗频率高、关闭键过小甚至形同虚设,是目前用户反映最多的问题。对此,需要优化行业生态、加强业界自律、形成监管合力,实现精细化治理。
新时代进行舆论动员不仅能够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念信心,还能够凝聚中国力量,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时代进行舆论动员,应明晰主体与对象,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来确定具体动员内容。同时,应坚持价值取向先进、动员导向正确、动员依据精准、动员手段创新、动员体系高效的原则。
当前,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政府机构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窗口,也是公共话语的集散地以及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社会情绪作为社会成员的心理体现,对舆论具有一定的助推功能。反向社会情绪往往易引发负面舆论,已成为社会问题生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正确疏导反向社会情绪,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蓬勃发展,加强粉丝社群的管理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我们需要对粉丝社群保持关注,及时了解粉丝诉求;通过加强对网络娱乐媒体的社会监督和法律管制,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粉丝话语冲突,进一步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安定。
近年来,社交媒体不仅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有效提升了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但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民众的参与,有助于改善民主;但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则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极端化和分裂。
日本的老年雇佣政策,具有审时度势的渐进性与阶段性的特点。60岁以上老年人的再就业呈现出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流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从全日制就业转向非全日制就业或自营业流动的特征。面对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我们要积极构建和完善老龄化的制度设计、政策体系,给予老年人更多择业空间,让老年人凭借自身专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找到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在消费社会中能否改变“眼球经济”,有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每位参与其中者的反思性与自觉。审美的差异是消费社会阶层化的必然产物,重建美好生活就是要重回具有精神价值的生活。事实上,抵抗审美异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场且不断增长,认同美的多元形态和个体对审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费社会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反思性、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观念催生了付费阅读产品的新生态,从形态到规模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用户的付费阅读行为主要基于交往对话、自我认同、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对知识的需要,能否持久地获得用户青睐,关键在于用户对付费阅读产品制播品质的检视和评判。唯有持续地关注用户需求,并据此制订生产方案,才能持续地赢得愿意付费阅读的用户。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民族复兴,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典籍输出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化典籍输出要抓住海外读者的心,关键在于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中国文化典籍进行本土化的出版转化,既要进行高质量的外译语言转换,也要在出版形式上顺应海外读者的文化环境,消除中国文化典籍输出面对的跨文化障碍。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二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与制约,甚至干预地方官员的升迁与去留。从而实现了唐代国家与地方基层社会的有效沟通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