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3月中期 总第 699 期 2021年3月24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和而不同”的多重境界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品质。今天,“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平的思想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化底蕴。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一...

特别策划

安全度、凝聚力、稳定性与民族复兴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行进的中国和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安全度、凝聚力、稳定性,既是2020年中国能够交出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的根本原因,...

新形势对凝聚力、稳定性、安全度的新考验和新要求

【摘要】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而这一新形势对凝聚力、稳定性、安全度提出了新考验和新要求。就凝聚力而言,应通过共富消除贫富分化,通过共享消弭阶层固化,通过价值建设克服以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局限;就稳定性而言,应通过社会整合消弭社会裂痕,通过价值整合建构韧性社会和有机的社会团结;就安全度而言,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统筹国家安...

系统思维下的大安全格局与理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和运用对处理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方法论功能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确立与国家安全现实相符合的科学的“国家安全”概念,以系统思维为基础构建大安全格局。构建系统思维下的大安全格局,既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社会文化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也要...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摘要】保证国家安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予以深刻理解,并切实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工作之中。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摘要】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最初只有五十几个人的小党发展成为具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种力量来自何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其精神之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是其动力之源;坚强的领导核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其组织之源;严明的组织...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因与时代内涵

【摘要】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固然有其历史基因,但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铸造了历史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走向...

中国之治稳定性与可靠保障的多重向度

【摘要】中国之治顺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之治的稳定性与可靠保障源于多方面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扎根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勇于自我革新、从严治党管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为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马...

维持社会稳定性的根本要素及其重要支撑

【摘要】社会稳定是指全社会大多数成员能够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从而保障社会整体上的协调有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既定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维持社会环境稳定性的根本要素包括长期的政治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广泛的文化认同,这三者分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

热点述评

谨防基层治理中的管控围城

【摘要】基层治理中的管控困境,是一种隐藏在各式各样繁忙工作之下的现象,由于“管理”变成了“管控”、“严管”变成了“严控”、“管好”变成了“管死”,因而衍生出“管住了坏人(如腐败分子)、也管死了好人(干事担当者)”。只有推进系统性的制度改革,建构精简高效的政府体制,释放基层治理的自主空间,壮大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化力量,用民主法治之力激发基层干部创新担当的...

干部激励要在减负增能上下功夫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深刻改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态,基层干部的心态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解决基层干部的消极心态问题,提升基层韧性治理的能力,可建立多维度、复合型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重塑上下级政府之间分工协作的良性关系。通过厘清条块关系,构建基层治理网络,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营造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 【关键词】基层治理 干部心态 治...

医疗领域腐败的治理关键

【摘要】医疗领域腐败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加剧“看病贵”问题,极大浪费了国家资源,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群众获得感。治理医疗领域腐败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完善药品耗材招标采购机制和医疗保险监管制度,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薪酬制度,建立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完善制度执行监督体系,提高...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牢牢抓住“关键少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问题,而抓住“关键少数”是新时期党中央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着力点。面对长期存在的对领导干部监督难、难监督等问题,需要通过提升思想素养、科学配置权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两个责任”,抓住“关键少数”这个党内监督的“牛鼻子”,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党内监督 ...

社会治理

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摘要】未来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健康风险与挑战。城市的高密度集聚特征虽然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但也为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催化剂。通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优化资源分配,国土空间规划在应对和解决城市未来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上拥有巨大潜力。在物质空间安排方面,城市规划可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慢...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理论涵盖村风文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固本之策。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具有独特历史发展脉络的民族聚居区,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既与全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共性”,也具有自身发展的“个性”。研究好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共性+个性”,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的叠加冲击,应深入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好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合作,完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加强外汇监管,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逆全球化 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

青年关注

“饭圈”争议及治理

【摘要】“饭圈”是近几年人们对粉丝群体组织化后的称呼,多次因群体性事件而成为社会文化热点。组织引导下的价值观错位是饭圈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的结构动因是在日本养成文化和韩国应援文化的影响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从崇拜的单向关系向养成的双向关系嬗变,深层原因是资本与平台的工业化逐利收割体系。“饭圈”群体的存在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

网民低龄化特征、趋势及应对策略

【摘要】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网络的便捷性为未成年人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可从政府、平台、家庭三方入手,变被动为主动,改区隔为沟通,转堵塞为疏导,化娱乐为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文明、安全、健康上网。 【关键词】网民 低龄化 “代内文化反授” 【...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彰显实践育人功能

【摘要】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日常生活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的实践场景,彰显实践的育人功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突出核心价值引领,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未来生活奠基;实践育人具有知行转化的验证作用,彰显实践的育人功能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开展思想理论、政治信仰和道德品格的实践转化...

我国新职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路径

【摘要】近年来,一大批新职业获得蓬勃发展,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仍存在职业领域分布不均衡、职业保障体系不健全、职业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完善大学、政府、社会、市场与劳动者“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进而以点带面打造新型特色产业链,不断优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新职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我国全方位、多样化...

域外观察

互利共赢:中欧关系步入新阶段

【摘要】中欧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合作需求更是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其中的竞争性也日渐显现,双方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欧洲对华认知的转变。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对中欧来说都既是挑战又是契机。面对进入新阶段的中欧关系,我们应当理性客观认识,精准把握欧洲的心态变化,积极构建共识、管控分歧,共同维...

以“四个共同体”回应时代之问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这“四个共同体”重大倡议是对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发展,是对“四个典范”的进一步升华,是对当今时代之问的及时有力回应。构建“四个共同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实现共赢,是上合组织面临的巨大挑战...

全球财富鸿沟的演进与弥合

【摘要】贫富差距不一定导致问题,但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一定会造成各类社会问题。全球收入水平上升反而带动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财富两级分化加剧了不同阶层、族群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不仅成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矛盾升级的导火索,还催生了各国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振。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赤字。为弥合全球财...

韩国乡村美育带来的启示

【摘要】美育是基础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点,也是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素质差异的关键点,城乡美育均衡不仅关乎我国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更为农村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补齐乡村美育的需求和紧迫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参考韩国乡村美育公平的经验,我国也可在建立教育师资轮岗制度、建设美育线上平台、完善评价机制、打造文化生态等方面发...

韩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摘要】在经历了多次公共卫生事件后,韩国形成以统筹协调、法律保障、预警应对、应急救治、信息管理、物资保障、宣教引导、国际合作等机制为主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在最大限度保障经济社会运转正常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有效应对了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为国际社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韩国 新冠肺炎疫情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舆情分析

网络政治传播拟人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政治传播中的拟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政治机构或媒体的拟人化形象;二是政治话语的拟人化表述。这一现象的实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政治机构或政治话语的“人化”,消除公民的政治冷漠,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相对孤立的网民转变为参与协商的公民。适度拟人化使政治信息更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提升政治传播的公众参与度。而过度拟人化则不免走向娱乐化...

谨防网络低俗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摘要】作为一种以庸俗、谩骂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现象,“祖安文化”的流行对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网民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将产生不良影响,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风尚培养带来隐患。整治包括“祖安文化”在内的网络低俗文化,需要网络产业、监管部门、教育部门等联合行动,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健康用网。 【关键词】祖安文化 花...

文化纵横

从多元到复合:大众阅读行为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阅读量往左、阅读率向右,显示出我国阅读人口扩大和数字阅读主流化的趋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众阅读偏好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深阅读面临时间、选择、能力、文化等多重障碍。以深阅读为取向的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分野处是复合阅读,复合阅读有助于推动新型深阅读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大众阅读 阅读行为 复合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4月,中...

中国银幕需要什么样的“超级英雄”

【摘要】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作拍摄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的。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可以创作演绎“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内容。要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并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超级英雄”银幕形象。要充分运...

以“融通中外”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

【摘要】跨文化传播意味着文化的良性互动,旨在构建不同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流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传播、认知与交融。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实现国家形象的正向传播,具体演进路径应当分三个层次展开:就逻辑起点而言,应以“融通中外”打造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体系;就形象定位而言,应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象框架;就传播基点而言,应着力增强中西文化间的共...

读史札记

古代官话缘何没有全面普及

【摘要】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当时通行的共同语“雅言”,汉代出现了“通语”“通名”等,明代出现了“官话”,但官话形成于中唐时期。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限于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行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没有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平民百姓流动性不大,没有使用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二是朝廷没有大力倡导和推广。古代要想入仕为官,必须掌握共同语,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