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党史观
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见解。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关系党心聚散、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重要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历史观。
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见解。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关系党心聚散、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重要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历史观。
春天里的锦绣中国,新征程的蓝图画卷正徐徐展开。干事业,谋发展,干部是关键。干部考核既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充分发挥考核对干部的激励鞭策作用,以高质量考核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考核既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并要求各地...
“显绩”与“潜绩”都是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者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政绩观的偏离、考核机制的偏颇和较短的任期等因素,共同诱发了“显绩”与“潜绩”失去均衡,使一些干部乐此不疲地抓“大而快”的工程项目,倾向于抓有显示度的形象工程,不遗余力地抓“创新”“特色”,而忽略了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对此,应从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科学合理设计考核指标、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优化任期制等层面着力推动二者的合理均衡,以回归二者本质上的辩证统一。
“主动加码”是下级部门应对政策张力的一种常见策略,体现了地方自主性与积极性。符合实际的“主动加码”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和优化,而盲目“加码”则会导致基层陷入形式主义困境。上级部门应正确看待下级的“主动加码”行为,认识和理解其动机与作用逻辑,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与干部管理对“加码”行为进行有序引导,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能者多劳”表面是在夸一个人有能力,但很可能是在暗地里嘲讽这人比较傻。“能者多劳”并不意味着多劳能够多得,而体制机制不健全和领导者决策是导致“能者多劳”的重要原因。治理“能者多劳”困局,要强化人岗匹配,完善绩效管理,合理设置机构,提高干部领导能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干部考核体系。但在一些地区,却存在干部绩效考核机构有待强化、干部考核制度内容设置应更精细化、干部考核的理念和结果运用有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撑等问题。构建高质量干部考核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亟待推动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质增效。
群众评议是检验发展质量和人民获得感的试金石。就目前地方实践来看,将群众评议运用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有“万人评议”“公述民评”“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评议”四类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要警惕群众评议中的“刻板印象”、形式化和官僚主义倾向,以及“仅评无下文”现象。提高群众评议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始终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定盘星”,最大程度发挥群众评议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的效能,才能以考核杠杆撬起群众满意度、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国家推行容错机制是为了给各级干部撑腰鼓劲,使他们可以放开手脚为人民服务。然而在一些基层政府中,由于对容错的“冰山规律”把握不到位,使容错机制成了摆设。要解决这一问题,未来需要充分尊重、利用好“冰山规律”。
政绩考核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应立足政治高度,把握新时代政绩内涵;优化考核内容,完善政绩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多元考核主体,增强群众参与度;改进考核方式,避免认知偏误,提高政绩考核水平;用好考核结果,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广大干部。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应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就业稳定优先、推动教育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六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人民生活品质议题的提出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关键在意识到新发展阶段人民的需要出现了质量迭代、领域拓展和功能位移等三大新趋势。应在提升民生制度供给质量、健全利益协商体制机制,以及培育健康的消费文化等三个方面共同着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论述,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着力点,不仅有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动能加速聚集,而且有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格局更新换貌。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党领导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为不断发展的全媒体提供了指导与方向。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为此,要用好党的领导这个制胜法宝,为全媒体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在风浪考验面前信仰坚定、艰难险阻面前初心不改,一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我们要以党的百年华诞为契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品质。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是靠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一路胜利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的作用,建制度、订规矩、抓落实,充分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守纪律讲规矩的优良传统,把党的作风与纪律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持续强化“人民性”,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和惨痛教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摆在首位,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延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真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推动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新时代青年择业、就业、乐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青年择业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彰显出崭新的时代意蕴与实践价值,对引导新时代青年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有新思路,从而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问题。要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外延和培训内容,从身份、业态和新技术等方面整体进行拓展;丰富培训主体,强化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入社会组织;创新培训方式,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采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培训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加强行业协会对证书认定标准的参与。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脱贫攻坚的任务虽然已经结束,但扶贫并未结束,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我们继续巩固,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在后脱贫时代,消除“包销扶贫农产品”的怪象,实现稳定和长久发展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扶贫农产品认证体系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主题。通过对一个湘北建制镇发展变迁的考察,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固化的干部、工人、农民三大社会阶层已转化为界限日益被打破、向上流动日益通畅的新型社会结构,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单位人”“集体人”到“社会人”“自由人”的身份变迁,人际关系与风俗习惯亦在不断变化中走向新的社会融合,由此获得的结论是就近城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袭警行为单独设罪,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切实行动,是新时代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刑事立法精细化科学化的具体体现。要依据犯罪构成准确认定袭警罪,严格把握袭警罪的界限,做到精准量刑,严厉惩治袭警罪行为。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舆论引导,从而切实维护民警执法权威。
【调研背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建成健康中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尤其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为深入了解浙江省大力扶持医疗科技企业、聚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助推健康中国战...
近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牢牢把握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战略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浙江特色、满足群众需求的生命健康科创发展路径。 浙江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实践 运用系统思维,超常规推进科研攻关。一是重大专项全领域覆盖。从重大高发疾病专项的单点突破到人口健康、新药创制...
独生女作为新型中性化养育方式下成长的一代女性,以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能力建构出越超传统的自我价值期望、新型的性别关系和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重新建构社会性别观念、性别关系和性别自我认同具有深远意义。新女性的人生经历将有可能开创中国本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实践,为国际社会性别平等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经验。
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思想,深远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正确把握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重要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一个重大课题。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制高点,需要做好由眼入脑的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到内在的传递过程。应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传播,注重发挥环境涵育的功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中影响公众,通过精准传播提升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衔接问题,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真正进入头脑、产生实效,最终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新时代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在高校、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教育评价改革中,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高校评价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以德育评价为统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思政课应直面时代大考、回应时代之问,将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充分融入教学工作中,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抗疫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围绕“中国为什么能”的总议题,凝练“道路行”“理论强”“制度优”“文化美”四个分议题,设计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广大青年群体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户籍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础信息载体。唐前期的户籍无论在文书形态还是管理制度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性。户籍同时登记人口和田地信息,是北魏以来国家治理体制发展的反映,至唐前期户籍登记内容和文书体式日趋完备,户口、田地和赋役信息汇集其中。户籍管理涉及到人口、土地和赋役的管理,是唐前期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除了户籍编造之外,检括逃户和核定户等作为户口核查的主要内容,对唐代国家行政体系带来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