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8月下期 总第 715 期 2021年9月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编纂环境法典

【摘要】编纂环境法典,意味着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的法律地位上升到国家基本典章高度,生态环境领域法律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立法的体系性科学性大大增强。环境法典编纂具有作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具的政治意义,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价值目标,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立场;选择适度法典化编纂路径,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特别策划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个加速度的发展进程,现代化的层次越来越深、速度越来越快,社会活力越来越足,发展动力越来越...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摘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求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正确道路选择,其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趋势与历史现实的具体统一,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丰富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模式演进

【摘要】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还是一个发展目标。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断演进,它既反映我们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也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本文从现代化科学角度,简要梳理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目标演进和模式变迁。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 发展阶段 战略目标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鲜明特点

【摘要】中国现代化不是既有现代化路径的翻版,而是一条符合本国国情、顺应人民期待、顺乎世界潮流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国战略的最重要动力,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色。要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适合现代化道路的更加完备更加成熟的体制机制,为强国之路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关键词】现代化 改革开放 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

中国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思想上探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的思想进步,从价值上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性创新,从制度上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变革与制度保障。正是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引领中国现代化实现跨越...

中国道路对“西式现代化”逻辑的历史性突破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形成多条现代化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可被称之为“西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条则被称之为“中国道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呈现出两种差异显著的发展逻辑。既往实践显示:坚持和平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道路,已经实现对“西式现代化”逻辑的历史性突破。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

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避免了哪些弯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奇迹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减少了现代化的代价。反思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弯路,总结经验,对于我们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 市场经济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刻意涵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步走”战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指引。当前,我国迎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顺利完成新阶段的新任务,有必要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与思想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从而明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应有的历史厚度、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即为世界文明丰富精神谱系、探索发展道路、描绘共同愿景。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赓续,更是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

热点述评

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

【摘要】在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的作用与价值正日益凸显。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保持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第三次分配,都面临着慈善捐赠规模与结构两个维度的挑战,对此,需尽快完善《慈善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社会力量捐赠...

干部监督中诬告陷害的动机分析与源头防治

【摘要】在渔利自保的倾险心理、借端泄愤的报复心理、乘间抵隙的侥幸心理、妨功害能的嫉妒心理驱使下,干部监督中的诬告陷害时有发生。干部监督中的诬告陷害严重干扰工作秩序、社会风气、政治生态以及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源头层面限制并预防诬告陷害可明确事前疏导思路、做好事后反馈工作并构建全过程监督体系,从执行层面甄别核查异常的检举控告可在执行前提上界定诬告陷...

慎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象

【摘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象是官僚主义的现实表现,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官场。这一不良现象破坏党风、社会风气以及党群关系,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权力依附关系存在以及群众效仿心态。慎防这一现象需要树立正确权力观、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党风 社会风气 党群关系 领导干部【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上有所...

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悬浮与下移的张力及其辩证分析

【摘要】 面对“悬浮化”的问题,基层治理提出了“下移”的主张和要求,也形成了悬浮与下移的张力。悬浮与下移包含了不同的立场和诉求,塑造了治理的结构、过程以及效能。解决悬浮与下移的紧张性既需要根据现实问题灵活地安排治理要素,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评估其实际效能。 【关键词】悬浮 下移 基层治理 科层制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优化路径

【摘要】村级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部分,既具有“国家性”又具有“社会性”。村级组织由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一肩挑”在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对于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和村民自治的运行也会产生影响。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于厘清乡村发展目标和村级治理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村级组织与村级制度。 【关键词】村...

提升城市群功能的现实必要性及实践路径

【摘要】城市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不仅具有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有效承载经济活动和人口、引领国家或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构建一体化城镇化体系、增强城市群韧性、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以缓解“城市病”、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群 城镇化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第七次全...

财经聚焦

全球法定数字货币现状、发展趋势及监管政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央行开始积极研究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行,部分国家甚至已开始搭建CBDC底层基础设施,启动CBDC技术试点等工作,CBDC将是未来大势所趋。CBDC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其推广伴随着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此,需要我国监管部门着重防范CBDC发行风险对整个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与国外相关机构展开合作,建立涵盖...

电商付费会员制如何行稳致远

【摘要】付费会员制成为电商平台的一种商业变现模式,这种变现模式依赖于电商平台在产品、会员权益、用户体验、技术手段、数据反馈等维度全方位的建设。刺激消费者成为付费会员的因素由折扣让利等价格因素变更为质量和服务因素,最终转型升级为品牌因素。逐渐形成由品牌构建起的粉丝群体,通过良好的粉丝文化打造用户的忠诚度,这才是电商付费会员制如何行稳致远的关键。 【关键词...

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与中国经济活力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更加坚定地、主动地、战略性地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未来我国加快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应在切实消除制约竞争政策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基础上,围绕“创造基础条件、健全组织治理、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执行能力”四个方面,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的衔接和落地。 ...

党史党建

百年党史主题重大论断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摘要】历史的运动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在一定阶段有其特定的主要历史任务,即“历史主题”。党的历史主题是研究党的历史的指导性线索,是一以贯之的“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深刻阐释党的奋斗历史的历史渊源、目标方向、历史起点、发展阶段、根本成就、历史法则和现实方...

新时代实干精神的丰富意蕴与践行路径

【摘要】实干精神是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是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是功成有我的实效精神。实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它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导向、凝聚、动力、保证等作用。新时代践行实干精神,须做好正态度、优环境、抓重点、严制度、出实绩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实干精神 现代化 新时代 “钉钉...

在党史学习中加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摘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弘扬我们党重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教育界党史学习教育的应有之义。今天,学习总结我们党实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有益经验,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无裨益。 【关键词】党史学习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经验智...

青年关注

新经济形态下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

【摘要】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新经济形态下就业形态多样化、新型化的反映。新就业形态为青年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

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的探索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以美育实践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将美育工作提高到了战略层面。然而,高校美育工作存在“上热中冷下凉”现象和“名高位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应加强美育理论研究,优化校内艺术环境,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建立全球慕课系统,构建美育教...

抓好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摘要】理智德性是人在实现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思政课是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为导向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评价 理智德性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

专题调研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调研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超大型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更高、需求更加广泛,对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7月,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共治效能

点评专家: 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王友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梁道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和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贯穿社会...

文化纵横

“和而不同”蕴含的政治智慧

【摘要】“和而不同”是独特而重要的中国政治智慧,“和”作为一种政治技艺,在尊重其成员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包括进行必要的斗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和维护“和而不同”的世界新秩序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需要在道义的基础上积极有为,进行“和”的努力。 【关键词】和而不同 世界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和而不...

中国文艺精品如何“走出去”

【摘要】我国演艺市场高速发展,演艺对外贸易逐年增长,推动了中国文艺精品的国际传播。但与此同时,中国文艺精品“走出去”也存在国际认可度不足、市场化模式欠缺等短板。为此,需要做好海外拓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演艺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深研全球演艺消费市场新变化;产出具有国际交易价值的文艺精品与服务;充分利用数字服务平台;全面激发演艺市场活力;加强复合型国际演艺营销人...

读史札记

在读史知史明史中感悟史学魅力

【摘要】中国古代的史学非常发达,史书浩如烟海。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获得更多的历史新知,读什么、怎么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读史既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突出问题意识;也要在阅读经典时综合运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宏观与微观、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等相结合的方法,以便获取更多真知、新知。同时,读史充满了现实取向性,其最终的归宿点在于现实运用,只有“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