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8月中期 总第 566 期 2017年8月16日出版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已近四年了。近四年来,这一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已收获阶段性重要成果。认真梳理“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过程,分析这一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倡议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特别策划

中国体制的活力

当今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体制所焕发的强大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中国经济奇迹令世界瞩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经济随之进入持续的高...

体制活力源自何处

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也体现在体制的活力上。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既是体制活力的体现,也是体制活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明确我国体制相较于其他政治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从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三方面着手,保持体制活力的持续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永葆活力的三大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源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民主决策,才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才能在改革中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制度的优势。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释放活力

改革是一个常改常新的问题。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远近兼顾,总体谋划,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深层次重点问题上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享发展、制度创新,不断释放改革活力。

我国基层体制的蓬勃生命力

我国基层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度探索与创新的产物,是基层群众探索自我管理与服务实践的产物,它坚持党对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领导,坚持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主导作用,坚持发挥社会力量对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协同作用,坚持通过“公众参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基础,坚持法治对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保障作用,因而其始终充满活力。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魅力究竟何来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1992年到2016年,我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1%,高于1978到1992年的8.5%。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短短的几十年,七亿贫困人口脱贫。经济发展后,国家开始重视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政府给老年农民发放少量的养老金,也部分解决了农民养老...

中国法律制度为什么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理论的正确指引,多措并举,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

文化体制的强大生机、充沛活力,在于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机与生命,在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与追求,在于不断合乎时宜地进行变革、调整,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分则分、该合则合,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如何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活力

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中国新发展体制,为中国带来令人称奇的发展绩效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正视非包容性发展和活力下降的潜在风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建设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保障公民参与发展的权利,让他们共享发展的机会,建立起一个包容性发展体制,就能成功应对挑战,并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呼唤更大的体制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制度、改革体制,发挥制度优势、释放体制活力,在发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领域各层级各方面各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7·26”重要讲话学习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举措,是史之所鉴、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坚持航向、把握重点,久久为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航向,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权威,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三大创新

在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胜利,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创新性地回应了时代的关切,创新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地发展了党建理论。

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出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取得历史性成就,理论创新形成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深入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规律,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把实践经验总结好运用好。

管党治党要真严敢严长严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做到了“严字当头”,真正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二是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坚持了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是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热点评述

治国理政之道:人民共创共享共治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

新媒体反腐的四重政治价值

新媒体反腐的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公民关注、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新媒体反腐扩大了群众的政治参与,促进了政治环境的净化,推动了廉政建设主流政治话语的形成,集中体现出多重政治价值。

新媒体下公民政治参与的问题反思与对策建议

新媒体已经成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新兴渠道,但同时公民在利用新媒体实现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反馈长效机制不健全、公民非理性参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这需要政府建立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依靠系统的教育,对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实践加以科学引导。

规制网络反腐的多维路径

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规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考虑,通过完善网络反腐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反腐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

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使之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党践行群众路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也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

怎样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传统的政治生态也因互联网发展而有所改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深刻意识到网络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主张把握网络主动权,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让依法行政在科学的机制下进行

为提高政府管理能力,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创新改革,要形成“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对依法行政起到必要性保障,从而保证行政机关能够依法执政。

如何增强基层公务员的幸福感

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幸福感不足会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影响到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落实。提升基层公务员心理资本,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保证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政府成功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治理

新乡贤文化建设切忌功利化

构筑新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民间儒学的功能,采取多种途径,培育新时代的乡贤,使之引领乡土文化,提升乡土文化内涵,才能让人留住“乡愁”,推动乡村建设。

如何让农村留守人口更有幸福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继而产生留守人口这一特殊群体。提升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指数,需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提升农村留守人口精神幸福感;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留守人口权益保障工作。

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措施分析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农民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在社会发展中,要明确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制度和法律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确保他们的合理权利不受到侵害,从而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和谐,真正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精准扶贫需凝聚各方合力

治理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治理主体各自的优势,拓宽扶贫资金渠道,增加扶贫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利用扶贫资金,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并通过多元扶贫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反贫困成效的目标。

社会组织发展需把握的三个重要关系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需要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政社分开、管理体制改革与自身建设、中央立法与地方创新三个重要关系。

财经聚焦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未来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拥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我国互联网金融抓住时代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契机,无论从规模还是形式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爆发性的成长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新科技革命会引发什么样的产业变革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互动更为复杂。需要深入把握产业变革的特征,合理协调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共享发展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目的,它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共享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统一。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共享经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正进入黄金发展期,在共享经济的基础上,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任务。宏观层面上看,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着较强的动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共享经济下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正确引导旅游消费。

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

我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强国,应当坚持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文化旅游产业要想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关键就在于坚持创新。要想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就必须联合政府、文化旅游企业、民间组织、高校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协同合作来生产文化旅游精品。

法治视点

党纪与国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支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是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是治国理念的最新成果。党纪和国法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制度的一体两翼,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在正确认识党纪国法各自的调整范围、调整对象、功能、落脚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党纪国法,进而推动政治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股权众筹融资的法律风险与立法完善

投资者参与股权众筹前,必须经过众筹平台的审查,符合条件才能进行投资活动。股权众筹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风险是一个基本的关键环节,对此,推进现行法规发展和构建投资者保护制度是可行的完善路径。

我国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哪些内容亟待完善

我国事故损害的赔偿都是以侵权责任法、责任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现今侧重于侵权责任法的责任认定仍处于责任救济的初级阶段。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救济机制和责任认定赔偿机制能最大程度保障受害人的权益,促进救济制度起到良好的现实效果。

个人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路径

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有序运转。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通过总结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的法治经验,我国需要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强化个人权益保障。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求真求善求美诉求

马克思深切地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并且把人的生存作为哲学的最终关怀。这种深层的理论关怀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之中。生存关怀视域下应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求真诉求,马克思主义经济观中的求善诉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中的求美诉求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绿色发展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与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维度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都应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说,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护自然的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及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

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化之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普及理论,又需要塑造信仰,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其传播。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较多的瓶颈。对于传播者来说,要深入了解社会转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突破瓶颈。

略论《资本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逻辑以历史为依据,服从于历史,反映历史规律;逻辑并非历史的附庸,作为揭示矛盾规律的系统抽象思维过程,在与历史统一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强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不仅有对个人的要求,更有对社会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实践成才”的著名论断,认为应该通过实践培养、检验和评判人才。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着力强化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

社会治理重在“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常态下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中,要坚持动态治理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体现人的自由和自觉。

专题调研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新会探索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立足农村基层新情况新形势,借鉴各地治理“微腐败”实践经验,从构建工作机制、压实“两个责任”、强化巡察派驻监督、加强思想制度建设、推动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探索领域和范围,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新会特色的“协同联动、责任压实、监督覆盖、标本兼治”的基层“微腐败”治理模式。

新会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行使状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有关要求,积极贯彻落实“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把“四个全面”的各项要求落实和体现到基层。基层干部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者,是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更需发挥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

思想舆情

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起来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冲击、新科技革命竞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干扰、非主流思潮蔓延等诸多挑战。直面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需要多部门联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思想文化领域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需“硬实力”支撑

新时期,随着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及对网络控制权的争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应从话语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入手,剖析影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国内外因素,并制定出强化措施,通过文化自信提高话语权,培养合适的传承主体,打造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

如何守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能否顺应互联网发展特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政府应当在互联网上加强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文化舆论阵地,从而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应有温度有情感

随着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起着知行转化的桥梁作用。应将情感教育渗透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让墨守成规的应试教育充溢着情感,从而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最优化。

文化纵横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非常重视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这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为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奠定牢固的基础。

中国对外传播的几个关键点

不少中国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者都提到了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提倡借助具体文化资源讲述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丰富且立体的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是,叙事的主角首先是人物。忽略人物的故事,会大大降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和“趣味性”。其中,国家领导人最受媒体关注,不仅因为国家领导人是中国形象的缩影,更因为西方媒体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报道时,越来越关注该国领导人...

民族复兴需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生命力。对此,我们应当把加强民族文化学习研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重要任务。

借力新媒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做好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是进一步发挥两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新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更多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于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功能在于“齐民化俗”,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实现。

孔子推崇什么样的人才

孔子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能为贤。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人才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为社会用人标准提供借鉴、为人才管理体制提供思路。

读史札记

汉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与发展变迁

在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而且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华北铁路开通后到1937年前,受工商业发展、铁路运输兴起等因素的影响,华北铁路沿线少数集镇进入较高层级,并开始向城镇演变,大多数集镇仍处于较低层级,这样的发展态势对华北区域城镇体系变动具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