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党正带领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越是到最后关头,任务越是艰巨繁重,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矛盾亟待解决。2020年,大国之间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竞争博弈日趋激烈,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思潮涌动,新的科技变革对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影响日趋深刻,我们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需要驾驭复杂局面、...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党正带领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越是到最后关头,任务越是艰巨繁重,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矛盾亟待解决。2020年,大国之间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竞争博弈日趋激烈,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思潮涌动,新的科技变革对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影响日趋深刻,我们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需要驾驭复杂局面、...
当前,脱贫攻坚即将进入决胜期,乡村振兴也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期,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度非常重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由此,如何建立起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机制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产业振兴方面,应该探索做好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把乡村振兴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足见二者事关全局,影响重大。 整体性治理:从“脱贫攻坚战”到“扶贫济困持久战”的理论支点 认清形势,转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益贫式增长与扶贫开发可谓成效卓著,但消除贫困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如何将长远的战略目标与近期的脱贫目标有机衔接在一起,探寻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能力再造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进而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要深刻理解全面脱贫...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并根据国家发展阶段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充分信任港澳台同胞。“一国两制”的成功实...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也在某些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完善宪法和基本法实施机制,是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进“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完善宪法和基本法实施机制,必须与推进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一国两制”是国家整个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澳门的飞跃发展世界共睹。澳门回归20年来,GDP从65亿美元飙升到545亿美元,增长了738.5%,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澳门金融自贸区设立……一系列契机为澳门拓展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澳门社会安定,幸福指数高。回归以前的澳门,犯罪泛滥,闹市枪战,连司法警察司司长的车都曾受到炸弹袭击;回归后,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在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全新的构想和实践,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高度自治的边界在哪里,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港澳回归,不是形式上的回归而是实质性的回归,不仅是换一面国旗、换一批管理者,而是与国家连为一体,形成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人的回归,更是人心的回归。港澳的发展,已经不仅是港澳居民的事情,更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事...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是党的作风建设中的沉疴顽疾,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制度对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功能作用。一是制度本身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对于实践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指导作用,能够确保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不虚不偏。二是制度能...
我们党是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对作风问题高度警惕,对一切歪风邪气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党的机体上的恶性毒瘤,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在高压威慑下当前很多奢靡享乐歪风转入“内部食堂”,增加了发现和查处的难度;脱贫攻坚领域频频出现“雁过拔毛”“微腐败”以及“面子工程”,这些都是钻制度空子的不正之风的新回潮、新动向,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都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危害。形式主义是指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深究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不符合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根本上讲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官僚主义则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本位思想严重、贪污腐败的领导作风,具体有“一言堂”“文山会海”等表现形式。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于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界定。 现代政治经济学虽然一直讨论政府的职能问题,但并未形成定论。在古典经济学之前的重商主义时期,政府将“奖出限入”(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并部署了一系列改革政府治理体系的具体举措。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既需要放眼未来、谋于大局,也需要着眼细节、立足当下,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在把握大局中理解。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改革关键点出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进行把握。从党的十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把当前行政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向深入。 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本位、人民本位,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理型政府相比,有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服务型...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活跃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呈现突破发展态势。新技术变革正在快速颠覆人们的传统观念,重组人类的生产方式,重塑世界的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的竞争格局。新技术变革必然对国家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给国家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通过新技术革命和国家治理的双向互动来进行...
制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两个结构性要素,共同塑造人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形态。国家治理通过制度建设和执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全面改变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新技术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先进工具,同时也重塑国家治理本身。在马克思主义“全面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
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职责体系归根到底是根据人民对政府的期望所塑造的。可以说,政府职责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建设优良的政府职责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职责体系的现代化,不断提升政府能力,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突破口。 具体而言,政府职责体系现代化就是政府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在职...
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承担着重大职责,其职责配置和治理能力的强弱,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极为重要。 高效、规范的政府职责体系,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基础。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津要有四:一是深入完善政府职能。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能,进一步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部署,对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体系、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行政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行政体制改革亟需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解决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的问题。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寻租、懒政等行为就是两权不匹配的突出表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
放管服”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政府的职责边界清晰,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履职尽责。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的成效最能在基层得到充分体现。“放管服”改革政策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感受到改革成果是评价“放管服”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从全国各地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的成功经验来看,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注意以...
“放管服”改革是激发经济新动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持续深化的空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基层是“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一环,“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只有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好、更充分地让市场、人民感受到改革红利。 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行政审批制...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有效落实必须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在维护政府行政能力的同时,必须确保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以管理为支点,架起“放管服”改革的“龙脉”。当前“放管服”改革多数聚焦在“放”和“服”,而对“管”重视力度不够。在“放管服”改革中,我们更多地讨论如何简政放权和优化服...
城市化进程中,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更是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内在要求。 首先,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社会救助制度,为消除城乡困难家庭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城市低保制度自1999年正式建立,制度规范性和制度效能不断提高,满足了下岗失业工人等新城市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从静态看,当前绝大多数项目的制度设计是可以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然而,在城市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一是部分农民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流动性较强的工薪劳动者尚未进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二是社会救助和特殊群体公共福利的...
2019年12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经超过13亿人,覆盖93%以上的人口。这意味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代中国,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将建成,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进入了从以往的“扩面”迈向现在“提质”的新时代,对此,需要我们守住底线、稳住中线、开启高线,以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要守住底线。守底线是社...
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包容性法治 社会治理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为了实现共同愿景,不同主体协同努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元主体在沟通、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制订出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约定、规范和规则,并以共同认可的约定、规范和规则协同参与社会治理。故此,社会治理欲更好地激活各主体的活力,须明确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法善治,即包容性法治。反之,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治理中,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愈加多样化,家庭结构、家庭观念等也随之发生了不少的改变。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社会问题,这些新问题给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中指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中国大学的文化内核,也是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但我国的教育体系从总体上讲,目前离此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为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当前,教育理念仍存在等级差异。一个突出表现是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具有不平等性,职业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普遍低人一等。这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核心在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政策。为此,需要优化教育政策:把办学的权利还给学校、把教育的权利还给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特别要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为主线,优化教育政策要素、教育政策过程和教育政策工具。 就教育政策要素而言,包括主体与客体两方面。从主体角度来看,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