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学术前沿 > 第9月下期 总第 106 期 2016年10月30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

【摘要】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经过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推进,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要强调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和生态环...

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估

【摘要】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到2020年农村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近年来,虽然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但各方面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差悬殊。其中,经济发展指标进程最快,实现程度最高;人民生活指标进程较快,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较艰巨;社会发展指标的进程差距较大,农村教育是薄弱...

初步建成法治社会: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

【摘要】 小康社会建成的标志不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国防和国民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必须包含法治社会是否初步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成熟的法治政府、司法独立与公正得到制度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及国民法律素养的提升,这些因素都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可能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而作为第一...

前瞻2020: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全面小康

【摘要】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同时可以在狭义和广义层面上加以阐释的综合性社会发展目标话语与实践。就此而言,它们不仅构成了对方各自进行一种自我反思性审视的重要背景和语境,而且可以在彼此间展开一种持续性的、意趣深远的学理对话与实践互动。尤其是,当我们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观察与评估当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时,更应该看到...

学术大视野

新常态下基层治理需要新思维

【摘要】新常态对于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方治理要有新思维。不论是对于基层官员、政府机构,还是对于普通民众、社会组织,传统的管制控制都正在失去效力。新常态条件下的治理考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治理、官员治理和农民治理。改善治理基层,需要探索建立开放、包容的治理体制和治理格局。核心是要运用现代治理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多中心治理原则”。这是中国...

公共治理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发布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度与路径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迈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传统细碎化的小农经营体系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传统小农经营体系的竞争力日趋下降。要想促进中国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必须要打破传统,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并能适应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本文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