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湖南长沙西园北里古街焕发新活力

西园北里(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因宰相裴休修建西楼、刘蜕“破天荒”中进士而盛于唐朝,千百年的时间为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城长沙重要的城市记忆。然而,这些记忆却在“推倒重建”的全新城市中渐渐消失。在城市有机更新和提质提档改造中,如何满足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如何解决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如何打造有历史温度、美好记忆的城市,让心中的旧忆得以传承?

微信图片_20211110094518

图为湖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处处长廖剑波(中)、副处长祝书林(左一)在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西园社区党委书记程蓉的陪同下深入西园北里古街调研

 

传承代代相传的文脉

宋代时,西园一带被圈入城墙之内,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西园被称为“大官湾”。经考证这里留存下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七处,是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街区。曾在此栖居或驻足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有42位之多。

“这里的每条老街巷,每个老地名,都写满了故事。”长沙文脉就蕴藏于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两巷三街四里老地名、名人故居之中。3年前的西园北里,沿线房屋简陋、破旧,木质结构的房屋不易保存,辖区7处历史文化遗存虽聚集在巷内,却渐渐黯淡无光,只有住在这里的老人才能说得出哪里是金石书画家李立的家,哪里是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帅孟奇居住过的地方。

图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西园北里历史浮雕

“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亟需修缮保护,特别是刘少奇的老师黎倜康的故居,因无人居住又年久失修,外墙已摇摇欲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社区党委书记程蓉早已对此处历史文化遗存动了加强保护的心思,不想让它因此黯然失色。

图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西园北里“梧桐树下,北里课堂”室外情景课堂处

2018年3月,时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走进西园的小街小巷,提出:“老城区有机更新,要把‘留’摆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改’和‘拆’。”充满人文底蕴的西园,首先要“留”的,就是文脉!守护好历史街巷和文保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和城市记忆。

民生环境的改善不能与历史文化传承脱钩,西园的打造坚持少拆多留多改的态度,深挖细抠西园的每个年代、每处遗存、每个角落、每个环节,守护和传承这些历史和文化印记。改造的设计文本根据所征求的居民意见数易其稿反复优化;从湘西拆除的老宅中精挑贴面老青砖,用于文保建筑的复原;在左宗棠遗址恢复重建文襄园;根据后人叙述重建黎倜康故居;存续城市历史和记忆,保留“60”“70”年代红砖墙;聘请梁小进、陈先枢等文史专家组成文史顾问队,梳理历史文脉,撰写《西园北里》;沿用“两巷三街四里”老地名。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的女婿、金石书画传承人马元也主动篆刻“西园北里”印章,作为LOGO展示于西园北里各个入口处。

“原来刘蜕、黄兴、李立都曾在这里栖居或驻足过,难怪这里被称作‘冠盖之地’!”经营自媒体的几个姑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西园北里,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被这些遗存的历史文脉唤醒。

“这里经过改造后,既保留下老城区历史文脉,也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2018年5月,西园北里来了49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老街上晚清时期“西园”的主人龙氏家族的后人。在西园历史陈列馆,看着一幅幅明末清初时期的老地图,一个个西园老故事,龙家后人赞不绝口,并赋诗曰:“西园庭院已逝,北里老街出奇。喜见春景葳蕤,寄情故土难离。”

延续生生不息的人脉

西园北里一条古巷,一口古井,一群生活在古巷里的人,一代接一代延续着。历经时代的更替,曾经繁华的城市中心逐渐变成老旧社区,“60”后房屋简陋潮湿、渗水漏雨严重,地下管网堵塞,高压电线乱搭老化,街巷墙面斑驳等“城市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宜居的关键因素。

“过道窄,房屋旧,电线杂乱如蜘蛛网……。”在西园北里生活了60多年的袁兴国老人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就摇头叹息。看着陆续搬离西园的居民,社区党委书记程蓉焦急万分。

老城改造,大的方向由政府主导,小的细节则听民声顺民意。社区请居民推选自己的代表成为“西园理事”,组成“邻里议事会”,前后20多次召开座谈会充分请居民参与座谈讨论,由居民做主。“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所有的感情和记忆都在这里,我放不下也离不开。”家住西园北里的戴娭毑在议事会上态度坚决地表示。“老城改造需要充分征求和采纳民意,才能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社区将收集的民意向上级反馈,历史步道改造需要对15户居民房屋进行拆迁的原计划“调整”,最终“留”了11户,只拆了4户。

原住民留了下来,如何改善他们室内居住条件?社区率先启动城市有机更新,由居民自行实施改造,政府按比例给予资金补贴。三四十平方米小小的家里,经过设计改造,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活动空间也变大了。通过“邻里议事会”,260多户居民提出的修缮33栋老旧居民楼公共区域漏雨渗水、安装路灯和健身设施、防爆窗向外延伸60公分以便晾晒衣物等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看着里外焕然一新的家,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有“温度”的改造中一点一点提升。

作为长沙历史步道的首发段,西园北里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眼球,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如何让他们也能找到“回家”的记忆?从湘春路西园门楼步入,《西园北里导览图》映入眼帘,上面除了标注历史步道15处人文景点,还标识了“共产党员户”“邻里志愿者户”,随意敲开一户“共产党员户”,不仅可以听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黄兴惊心动魄的脱逃故事和周氏家塾“垂帘授课”的传说,累了渴了还可以进去喝杯茶、唠唠嗑。社区将游客中心与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合二为一,免费提供讲解、饮用水等温馨服务,贴心策划“留下您的初心,给未来的自己”互动环节,让更多的人来西园北里寻根问祖、探寻城市记忆,延续西园生生不息的人脉。

感受勃勃生机的城脉

有别于各大城市似孪生兄弟般的高楼大厦,西园将历史、文脉、肌理等特性融入老城改造,铸就了它的独一无二。560米街巷虽短,却曲径通幽,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名人故居、原住民居的屋顶、墙面及门窗均是明清风格,翠竹、青苔、红灯笼、白墙、黛瓦、花格窗……复古的老街格局和历史风貌仿佛让一切都停了下来,外面嘈杂的世界瞬间安静,隐约感受到埋藏心底许久的弦正被这股强有力的城脉拨动着。

“咦,西园门楼的仿古门窗后水雾缭绕,究竟发生了什么?”路过的行人推开门窗,迎面走来的女士身穿旗袍,男士着长大褂,让人越发好奇。原来是社区结合传统节日,在老街巷中策划“千年古巷 厚德开福”文化节暨“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旗袍秀、敬老礼、古巷寻宝等环节,有趣还很吸粉。社区以“睦邻西园 德润北里”品牌为基础,打造“梧桐树下 北里讲堂”学习基地,在全市首开党建抖音公众号,用最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将老长沙传统生活方式和充满温情的市井生活场景展示出来。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虽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临近年关,巷子里的老街坊们都敞开家门,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参加社区连续三年举办的“满巷全席”,这个时候,哪怕是外嫁的居民都会相约回来,老朋友们得以相聚,一起分享幸福往事……

“我们巷子里的这些老朋友们幸福指数都很高!这里虽是老城,却有很多新功能。”西园北里49号是一座古雅的中西结合砖木结构老公馆,屈家三姊妹一直生活在父亲屈先俊老先生1948年修建的这栋老宅里,见证了老城与新城的完美融合。

西园位于长沙中心地带,15分钟生活圈囊括了“吃、住、游、购、行”各项功能。地铁、公交等相当便利;周边酒店、特色民宿和餐饮选择空间大、条件舒适;辖区内有4个停车场,5处免费卫生间;社区服务大厅的触屏互联网科普E站、社保自助认证机,还有“刷脸”即可办证、认证的高拍仪等数字化政务服务设施……无论居民还是游客,来这里就像进了自家客厅,365天有人热情接待,白墙黛瓦麻石路的“老”面孔下,有着全数字政务服务最“潮”的心,正悄无声息焕发着城脉勃勃的生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西园社区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科学处理拆改留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老旧社区宜居功能的改善,坚持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将方便、安全、舒适作为旧城改造的出发点和标准,做好做细做实人居环境改造工作;一手抓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坚持少拆多留多改,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留存,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也让市民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莫林艳)

[责任编辑:周艳]